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它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容。為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尋有效的創新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一、營造寬松氣氛,喚起學生自信
1.教師要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在學生喜歡的領域里活動時他們才會投入、才會自信。教師的語言無不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對待他,讓課堂氣氛活躍,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2.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們進行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要讓平時不敢舉手的同學也繪聲繪色地介紹,聽到自己有條有理地講解,相信在成功的體驗中認識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能力,喚起了自信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提供以下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懂?讓學生充分敘說自己讀文的感受,有多少說多少。教師要大力表揚、鼓勵和引導,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個個躍躍欲試,讓他們自信地發表意見。
二、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好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的催化劑。學生們在情景的創設下饒有興趣地展開豐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促使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獨特見解,啟發學生異眾
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答案,允許學生個性張揚,讓學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見,進行創新。《司馬光》中的司馬光之所以能在緊要關頭用“砸缸”的辦法救出落水兒童;《田忌賽馬》中的孫嬪之所以能幫田忌在弱勢中反敗為勝,正是由于他們的思維有異于普通人,即異眾,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為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求異點,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求異中創新。老師的巧妙處理,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的問題,還尊重學生的不同看法。
四、開展良性競爭,鼓勵學生進取
競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由競爭而產生的奮發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和適應競爭環境的心理能力都是21世紀不可缺少的現代人素質。我們教師必須結合語文教學,通過各種方法創設競爭的機會,讓全體學生在競爭中一展所長,不斷進取。如:學習完閱讀課文《小英雄雨來》后,老師要求各小組學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來,看準演得好?同學們都開動腦筋,積極商量,終于在表演時,每組同學都在前一組同學表演的基礎上吸取優點,改進不足。第一組演完后,第二組加入了簡易道具,到第四組時不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脫稿表演……可見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來為止第一組要求再表演一次,聲稱能比前面的一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們進步的呢?是創新,是進取心萌發的創新靈感,因此進取心是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個性品質,也是讓現在學生成為未來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語文課上進行朗讀訓練時,一位老師采取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們找自己的榜樣,敢于向榜樣挑戰。在教學《鳥的天堂》朗讀時,有的同學向班上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挑戰;有的學生向老師挑戰;還有的甚至向朗讀磁帶的播音員挑戰,就在學生多次的失敗與成功地朗讀中,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讓他們很好地體會課義感情,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勇于進取、不甘落后的創新個性品質。
五、發揮榜樣作用,培養學生持恒
現在許多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興趣受到客觀原因(困難、挫折)的阻撓時,就半途而廢了,這種沒有恒心,沒有堅強意志的學生是不會攀登科學輝煌頂點的。創新人才之所以會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給學生樹立典型,培養他們的這種品質。例如:在總結《數星量的孩子》一課時,問:“假如小時候的張衡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會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地動儀嗎?為什么?”同學們都各抒己見,于是老師總結:“同學們,愿意以張衡為榜樣嗎?”(生:“愿意”)
1.用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化為我們學習的動力。比如學習繪畫、舞蹈、書法等,說不定未來的繪畫家、舞蹈家、書法家等等就在我們班上呢!
2.張衡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會讓他在未來的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證明,最終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學們在課上就要做到不輕易動搖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這位老師善于抓住課本中典型榜樣,找到“結合點”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持恒心,樹立他們遠大理想。課文中的榜樣有很多:愛迪生、居里夫人、李時珍等等,這就需要老師善于把握,及時滲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是無所不在的。教師要做有心人,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聽、說等實踐活動中,使語文學科成為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讓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早日生根、發芽、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板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