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知識載體、教學工具、教學方法、學生考核體制等方方面面的變革,我深刻體會到了課改精神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我的教學工作。新課改思想的一個突出體現就是教材對知識的呈現方式上的巨大變化,我非常贊同,但對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常見天氣系統”的位置安排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完全可以把它的位置提前,放在第二節,這樣更能體現出課改的核心思想。
關鍵詞:常見天氣系統 氣象學 氣候學
新一輪的地理課程改革方案已經在遼寧省實施整三年的時間了, 新課改的理念的改變落實到實際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對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思想的改變。作為這一次課程改革后第一批新教材的使用者,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因為從新教材的編排上,我完全能體會出編者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地理時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中理解地理,應用地理的能力培養,這也正是我作為一線教師所期待的改變。使用教材方面,新課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各章節的順序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講課思路加以改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教材依然是我們老師講授和學生學習時最重要的知識載體,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輔導材料所能替代的,老師在講課時也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課程的安排的。非常感謝編者做出的活動、案例等大膽的改變,它使得地理課的學習更像在學習地理了,正是增加了一些原來沒有的案例和活動,使地理課的學習更加靈活,更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也使得我們老師的思想更加靈活、更加大膽了。所以我很贊成這次改革,這次改革激活了我對地理教學的熱情,很多新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在我的實際教學中產生,當然我知道這些想法還談不上成熟,我想把其中的一些說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在這里我想就地理必修一教材“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中各章節的順序編排談點兒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一章中各節的順序編排對新課改的理念體現的不夠明顯。
本章中各節的順序安排較舊教材有很大的突破。舊教材把“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安排在了“全球性大氣環流”之后,“氣候的形成和變化”之前,而新教材是講解完氣候才講的常見的天氣系統知識,其中氣候知識更加重視理解,難度也降低了。
就天氣系統和氣候的知識聯系我認為是值得深思的。如果從專門的氣象學和氣候學這一學科來看,天氣系統屬于典型的氣象學的研究內容,而氣候的形成和氣候類型屬典型的氣候學的研究內容??梢哉f前者是從比較微觀的角度來研究大氣的變化規律,而后者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大氣的變化規律的,這兩部分知識屬于一種并列關系,但又緊密相連。近年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異常,當然也和天氣系統的異常變化有著因果關系的??傊鼈冎g聯系的緊密性遠非一兩個例子就能體現到位的。
舊教材中本章各節的安排完全和大學課本保持一致,在講解完大氣以及大氣運動的基本情況后,先從微觀的角度講解天氣系統知識,最后落實到從整體的、宏觀的角度來講解氣候知識,知識的系統性體現的非常明顯。新教材的改變是講解完氣壓帶和風帶以及實際的氣壓中心知識,就把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介紹出來了,這當然更加有助于學生對于較難的氣候形成的理解,可以說和舊教材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和進步,但我認為把“常見的天氣系統”安排在氣候的后面講解有欠妥當。因為此時再介紹天氣系統知識,和前面知識聯系的不太緊密,學生不容易想到天氣系統和前面知識的聯系,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到底是系統性強的知識更容易學生理解,還是和實際緊密結合的、相互之間有聯系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我想答案從這次課改的精神中就能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知識來源于實際也是無可厚非的,而各門學科以及知識體系的劃分當然都是人為的,所以能夠和實際緊密結合并且相互之間能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知識當然是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
這一章知識的編排,無論新舊教材都把理論性較強的大氣運動及全球性大氣環流知識安排在先,純理論的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要求很高,要知道學生學習這一章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都是不高的。一方面,剛從初中升到高中的大部分學生對初中的地理知識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學生學的很少,甚至知識儲備為零;另一方面,學生還沒有培養起很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第一章地球知識,學生學的基本上似懂非懂,帶著這樣的心理狀態再來學習看不見、摸不到、無形的氣體,如果前面的知識都是純理論的講解,學生很容易就會學的一頭霧水,從而很容易就會造成地理難學的錯覺,從而失去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的各節中,我認為學生感受最深的就應該是常見的天氣系統所導致的陰晴冷暖的天氣變化了,所以學生學習“常見天氣系統”這節會覺得相對比較容易。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把這節放到最后來學習,這一節的位置應該提前。完全可以講解完大氣的水平運動就來講解本節知識,這樣本章的學習效果會好的多,知識間的聯系也會體現的非常明顯。因為這一節和大氣的運動知識聯系的最緊密,學生學完理論性較強的大氣運動知識,就可以結合實際來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大氣運動知識,對于后面學到的全球性大氣環流知識,學生又可以結合天氣系統知識更加形象的來理解。同時對于最后難度較大的氣候知識的學習,學生也更容易結合實際情況把它和前面學過的天氣系統知識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及聯系。這樣由易(天氣)到難(氣候),由理論(大氣的運動)到實際(常見的天氣系統)再到理論(全球性大氣環流)再到實際(氣候的形成和變化)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本章,更能降低學習難度,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會好的多。同時最重要的是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時必須具備的理論結合實際的思維習慣,使學生學習時多一些自己的思考,由被動變為主動的學習。
我想如果這樣安排,這一章就會由難變易,這對學生高中地理的學習,影響將會是巨大的。關于我的這些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并歡迎同行們多提寶貴意見!
注釋:
本文為教師對教材的一點思考,沒有從任何雜志中引文。
參考文獻:
張菀瑩主編.《氣象學與氣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遼寧省普蘭店市高級中學地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