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朗讀的技能,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技巧,讓言語表達更加清晰生動。朗讀也是培養并加強學生對語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語文課上被語文教師反復地運用。我把語文課這一方法也借鑒到歷史課上。但歷史課上不能簡單地照搬,要加以巧妙、合理地運用才能行之有效。
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準備上課
朗讀能夠讓班級融為一個書香四溢的整體,朗讀能夠讓學生心境變得清凈。每節課開始時,我都會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標題。課堂上氣氛亂哄哄的:有的學生在講話,有的學生的書還沒拿出來,還有的在做作業。當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時,馬上沒有拿書的學生趕緊把書拿出來跟著讀起來、做作業的趕緊把作業收起來、思想在開小差的也集中了注意力。通過朗讀后,學生的注意力回來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回來了,學習變得主動,教師上課也輕松,氣氛也濃烈了。
二、優生帶動后進生提高課堂效率
一個班級的學生間的學習能力總是有差別,有一部分的學生總是先掌握,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還沒有掌握。于是,我就讓大家齊聲朗讀,先掌握的學生已經在朗讀了。在這種的過程中,那部分沒有掌握的學生緊張地在書上找到其內容,并跟上其他學生的朗讀的節拍。在這種朗讀中以學習優秀的學生帶動學習比較緩慢的學生,通過學生的互相幫助達到使整個班級的學生都能掌握教學內容。
三、知識點的總結、深化和提升
每一個重要的內容講解完了后,我都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聲地朗讀一遍。例如:在講完《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一課后,我就這樣設計:
教師: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幾個國家?
學生: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
教師:它們分別所處的河流是什么?
學生: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黃河。
教師:它們都發源于什么地區?
學生:大河流域。
教師:所以從事的都是農業。
學生:四大文明都是農業文明。
教師:前面三大文明古國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學生: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
教師:它們都體現了奴隸制的殘酷性。
總之,朗讀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歷史教學注重師生互動,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利用這種眾生可用的朗讀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訓練中領悟到歷史中那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在歷史課堂上巧妙而藝術地利用朗讀這種手段,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是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視的內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高淳縣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