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課的新課改力圖通過師生及生生的教學活動來解決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根本性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其思維的廣泛性、發散性和深刻性,從而使信息技術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筆者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以新課改的精神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嘗試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以討論式教學模式來處理教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信息技術課教學 討論式教學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綱要》提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我校從上學期就積極倡導開展新課程的改革嘗試,并將其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去。筆者積極響應高一年級組新課改試點教學的號召,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在高一年級進行新課改試點教學。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討論式教學既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科學地劃分小組是開展信息技術討論式教學的基礎
學生的興趣、素質、基礎各不相同,科學地劃分討論小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面向全體的教育目標。分組時以優、中、差合理搭配,有利于討論的開展,可以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在信息技術課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座位進行分組,將臨近的學生五人、六人或七人分成一組(因為班額過大,為了方便討論),每組設組長一名,由小組成員投票決定,組長負責組織協調本組的討論。另外,選出兩名發言人,由本組內思路清晰,口齒伶俐的同學擔任。最后,每次討論問題,要有一名記錄員記錄下大家的發言以及大家對有爭議的問題的看法,這樣可以在期末時評選出“最有價值組員”,以鼓勵每位成員為本組的學習活動獻計獻策。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記錄員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
二、提出有價值的討論問題是開展信息技術討論式教學的前提
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并精心設計討論題。討論題目既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師提出。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既要研究學生,還要研究教材。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獨立解決,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集思廣益,獲得答案。
在信息技術課中,筆者設立的討論題目,主要緊扣高一信息技術會考的題目,同時也適當引入上機實踐的操作題目,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技術話題。在后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筆者鼓勵每個小組在討論題目的范圍內,提出二到四個問題,以豐富和拓展討論的內容。
三、嚴密的組織是討論式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
“討論式教學”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討論式教學”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參與性。教師要善于營造活躍的討論氛圍,建立積極的討論機制,使每個學生有機會、有責任去參與討論活動。2.交流性。討論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從多角度、多方位來理解和完善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這是討論式教學最基本的特征。3.交互性。“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強調師生雙方分別作為教與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雙邊活動和信息交流。
如何在信息技術課教學環節中體現討論式的教學模式,筆者的做法是:
(一)要合理安排時間,便于討論的充分開展
課堂活動的第一階段:小組成員應獨立完成導學案中的題目,大約用時5分鐘左右,這個階段教師主要是巡視;課堂活動的第二階段:由組長帶領統計題目答案,對有爭議的問題組織組內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理由。最后,推舉兩名發言人。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在巡視過程中,對各個小組的活動予以必要的指導。針對不同能力層級的小組,要有不同的指導方法。如,活躍的小組,參與到討論當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揭示題目的答案,只是引導學生開闊思路。而對于討論沉悶安靜的小組,應督促組長組織討論,將討論的方法和技巧告訴學生,并且鼓勵大家積極發言。課堂活動的第三個階段:要求每組將題目答案寫在黑板上,并公布正確答案。小組代表講題并對題目答案給予合理的解釋。每次發言代表限于1~2人,教師協助發言,并對題目的講解給以補充。課堂活動的第四階段:每個小組都要將本組學習中的問題提交上來,并在下節課由教師或其他小組成員解答。每節課解答上節課的問題。如沒有問題,就由組長或小組成員針對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議,或者由教師進行階段性小結。最后,在課后教師要對整堂課進行小結,其中包括題目設置合理性,學生活動參與度,學生題目的解答評估等。課堂討論活動時間分配表:

(二)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職責是組織者、參與者、協助者、評價者
1.要深入討論群體,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必須深入多個討論小組,加入他們的討論,同時予以必要的指導。教師指導必須得法,或指點迷津,或拓寬思路,也許是只言片語,或一點頭,或一微笑都會讓學生進入討論的高潮。
2.把握好討論時間的長短。如5分鐘以內的討論時間就太短,往往學生還沒有進入角色就匆匆結束,就成了“做秀”;太長既耽誤了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會影響討論效果,一般以5~8分鐘為宜。
3.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能強求學生沿著教師的思路去思考。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教師自身的素質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
新的課程標準其鮮明的特點是注重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能停留在“講、劃、背”的低層次水平上,而應該轉變為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價值取向去關心社會、關注人生,在交往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來強化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應用,逐漸轉換為一種有效地處理信息的實踐操作技能和思維模式。
總之,新課改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自主式學習和互助式學習為中心,以發展為主旨,滲透了啟發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法,是教師優化信息技術課的一種有效途徑,值得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鴻江.《現代教育學》(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4.邵瑞珍.《教與學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