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論述了小學數學中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式教學 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同樣符合新課標提倡的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精神。小學生具有好奇、多問,喜歡尋根究底的天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妙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二、在具體教學中依據內容確立探究的著眼點
1.學習新知識時,在質疑困難處探究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一個難點,這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接受能力相對較差,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呆板”,讓學生不能夠及時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筆者認為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數學事實,借助交流,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疑難點,掌握知識。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一課,為了讓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性質有透徹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環節:
(1)操作:用發下去的三角形(銳角、直角、鈍角)分別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交流:通過剛才的實踐過程,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有的學生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有的學生得出的結論是180°左右。)
由此來看,測量時往往會出現誤差,還需要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3)驗證:小組合作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這一內容的設計,意在讓學生“操作——積累經驗、交流——感悟性質、驗證——歸納深化”,從而展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的探究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果也表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參與的方式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性質有了透徹的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2.對一節課中難點知識發展進行探究
數學教學過程中總有一些難點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要采用適合他們個性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方面下功夫研究,筆者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通過自己的探索,認為針對難點問題設立一個探究主題,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以“用發散思維來解分數應用題”這節課為例,進行論述。

(2)對學生進行分組。
(3)通過線段來設問:觀察線段圖后,同學們想到些什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回答,并且比賽哪個小組的答案最多。
(4)歸納答案。學生通過積極的聯想,得出了以下多種答案:
A.小汽車有5份,大卡車有10份
B.小汽車比大卡車少5份
C.大卡車比小汽車多5份
D.小汽車與大卡車一共有15份……
通過對答案的匯總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不對學生規定硬性的思維框架,得到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探究,學生對分數應用題有了多樣化的解法,這個難點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三、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引導控制作用
探究式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與合作,提倡“凡是學生能探索的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思考的絕不暗示”。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探究活動必須在教師的引導控制下進行。教師的及時點撥、誘導,給學生指出了一條明確的探索之路,從而保證了學生對規律的順利建構。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究時間,還要有意識地、適時適度的調控探究進程,規則預設,層層深入,最后引導學生走出困境,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能夠保護和發展學生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敢于除舊創新,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觀念,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邱學華.嘗試成功的學習--嘗試教學實驗研究20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左秀蘭.小學數學探究教育方法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