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從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樹立學生正確的真理觀; 辯證思維的培養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數學教學 滲透 德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高中生的年齡在16~18歲階段,是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個性品質形成世界觀逐步建立的重要階段,心理特點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理想逐漸從幻想到現實。因此結合數學教學進行學習目的、學習信心、學習態度、學習毅力等個性品質的培養,對于中學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自然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結合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數學中的德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
一、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數學史,我國古代數學研究碩果累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養成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有關的杰出人物和他們的貢獻,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就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激勵他們學習的熱情。
例1.在極限一章的引言中,結合教材內容,介紹圓周率的求法——早在公元五世紀,祖沖之計算圓周率π落在3.1415926<π<3.1415927之間,這是數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成就。從單位園的內接和外切正六邊形出發,顯然圓夾在這兩個正多邊形之間,再作園的內接和外切正12邊形、正24邊形……邊數越多內接的和外切的正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就愈逼近園的周長和面積,這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了極限的思想。
二、樹立學生正確的真理觀
人類認識真理是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實踐論》)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展現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就能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真理的客觀性和真理發展過程的辯證性,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真理觀。
例2.在無理數沒有被發現以前,畢達哥拉斯學派深信: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歸結為整數與整數的比,可是“不可公度段存在性”(畢達哥拉斯悖論)的證明和這一信念產生了矛盾:
即使最簡單的圖形—單位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也無法表示為整數與整數的比,因此產生了新的數■——無理數。這表明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
三、辯證思維的培養
當人們談到演繹思維無助于人們的創造活動時,往往還認為創造性思維活動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直覺思維或靈
感,這樣的理解和認識可能是不夠妥當的。事實上,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對已有知識、方法、技巧和解題經驗的綜合性的、靈活的運用。試看下例:
例3.已知函數f(x)=■,x∈R,試比較f(a)-f(b)與a-b的大小。
在作差困難,作商難變形的情況下,改變思維的定勢,從形的角度去考慮:函數對應的圖形是y2-x2=1的上支,f(a)-f(b)/
a-b,恰是它上面任意兩點a,f(a),b,f(b)連線的斜率的絕對值,而此雙曲線的漸進線的斜率為±1,從而有f(a)-f(b) 當我們將問題回到復數域中去考慮:將f(x)看成是z=1+xi,(x∈R)的模,于是有z1=1+ai,z2=1+bi,(a,b∈R)由z1-z2≤z1-z2立即得出結論。在這里我們正是利用了實數與復數的統一,使問題簡化.通過本例我們看到,進一步景色迷人,退一步同樣海闊天空。人生的哲理不也是如此嗎?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素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運動變化,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與教學內容相比,育人雖是重要的目的,但它所占用的時間是很少的,關鍵在于滲透。要善于通過數學問題的教學從中抽象出具有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并盡可能用精煉的,富有哲理的語言表述出來,以吸引感染和教育學生,既增強教學效果,又達到育人的目的。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慎重地汲取這樣一個深刻的教訓:不要搬弄辯證法的詞句,而應真正地挖掘教學中的辯證因素。實踐表明,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數學課,且容易“親其師,信其道”,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育人目的,做到“魚與熊掌兼得”。 參考文獻: 1.戴建國.試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功能.上海中學數學.2000.5 2.文衛星.數學教學中的育人藝術.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3.7 作者單位:安岳縣馴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