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寫真,魯迅的每一部作品總會把大時代背景展現在讀者面前,但是更為人們所拍案叫絕的是魯迅那走在混流中的一線思想清泉,時時的啟示著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們,魯迅先生將培養“新人”為己任,在作品中不時的向整個社會傳達他的社會觀、新人觀,試圖通過這些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帶領社會大眾走上真正的救己救國的道路。魯迅的作品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一套隱性課程。
關鍵詞:文學作品 思想啟蒙課
一、作品是歷史長河中暢游水中的課程
不同的文體打造相同的啟蒙課程,與很多的歷史上的教育家一樣,魯迅其實也是一位教育家,不僅是北大、廈大等學校的青年學生的教師,更是整個社會的啟蒙老師。細讀魯迅的作品,特別是他的一系列的諷刺意味濃厚的小說作品,無論是平鋪直敘還是通過各種藝術手法呈現的文章,在字里行間那種啟蒙的意味處處可見。
1.諷刺藝術充斥的美術課
(1)人物圖。無論是《故鄉》中閏土那翻天覆地的大變身,還是《孔乙己》中孔乙己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這些形象在魯迅的筆下都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大眾的面前,如果說一些文字還有些晦澀難懂,白丁之人還不能悟透其中的玄機的話,這樣具體的形象描繪便能把人物的遭遇,舊思想對人物身心的摧殘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幅幅充滿內容的對比圖,沒有講究素描的手法,也沒有運用毛筆畫、水彩畫的技能技巧,每個人心中的畫面都不一樣,但是遠望還是有著共同的感觸,這就是魯迅作品中人物畫的魅力所在,得到的是思想上的震撼和警醒,一幅畫上沒有任何文字,但是思想上的啟蒙已經潛移默化。“并不細化須眉,并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深情畢肖”。這里以《祝福》中的經典形象祥林嫂為例來看看這節“美術課”的玄機何在。祥林嫂首來魯鎮時,作者“畫”了這樣的一幅畫“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雖然祥林嫂死了丈夫,但是她還年輕,也許有很多的難受溢于言表,但是作者的這幅畫用上了勉強屬于暖色的“紅”(應該是一點點的緋紅)。這樣的一個年輕婦女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接著,魯迅又為我們呈現了這樣兩幅畫“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祆,月白背心,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死尸似的臉上又整日沒有笑影”。這是她第二次來魯鎮,死了丈夫連自己的兒子也死于非命,還是那樣的工筆描寫,只是突出了“血色、淚痕……”這些被命運、被流言蜚語折磨過的寫真。最后,魯迅為這本人物相冊畫上了句號“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今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最終祥林嫂在這樣的遺像中走出了讀者的視野。魯迅是反對“天馬行空”似的“憑空創造”,典型創造是以生活為基礎的,作者塑造的藝術典型帶有什么樣的色彩,是為生活材料制約的。他以現實生活中的形象為作品主人公,更有說服力。同時魯迅的深刻之處就在于把啟發群眾覺悟看作是使國家強盛的“根本之圖”。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這本“畫冊”中處處流露著:封建社會是“吃人”的社會,不僅吃人的身體,更讓人深惡痛絕的是他還吸食人的明辨是非的理性和自覺自知的靈魂。魯迅通過他的這本“祥林嫂畫冊”向所有的人展示了傳統思想中那些陳規陋習,這些扼殺人的生命的敵人在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在腐蝕人們僅存的“自信心”,這些毒瘤不清除,人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2)景物圖。魯迅的作品中也是不缺乏配角的,有些時候這些配角還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都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的畢畢剝剝的鞭炮……似乎合成一片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這是《祝福》最后一段的內容,這樣的配角似的景物就是能給大眾的心靈以震撼。除夕的熱烈景象,則是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反襯。魯迅的環境描寫,看來好像不周密,不具體,但他所開拓的境界,他所表達出來的深厚的時代氛圍,卻遠非某些外露的環境描寫所能包含的了的。通過這樣一幅幅的單純而又有諷刺性的圖畫,作者的意圖不言自明,就是在這樣的完整圖畫中,社會大眾才看到了真實的生活,看到了隱藏在這樣悲慘生活背后的根源。魯迅的作品都是以現實生活為根基,形象的描寫出“生活”,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矛盾碰撞,進而引發人的思考。藝術作品的力量是潛在的,蓄勢待發的,魯迅的作品正式沿著這條路緩慢的給人思想上的啟蒙。
2.洗禮靈魂的“心理學”課程
《狂人日記》成文于1918年,那時的中國處于動蕩的環境中,內憂外患使得中國已經是滿目瘡痍,但是在中國國內卻還是一片“無所畏懼”的生活氛圍。中國人身上留有千百年來留下的毒瘤,天朝大國,為我獨尊,這樣的生活狀態在大多數人的身上褪去了,但是目光短淺的社會大眾還是處于一種逆來順受的思想中。傳統的群體意識是壓制“獨異”的表現有些人不但自己怕冒尖,而且反對別人冒尖,總要想法加以扼殺, 在《狂人日記》中這一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魯迅站在歷史的潮頭上,將中國人身上的這種毒瘤光明正大的展現在世人眼前。思想上的啟蒙是改變的第一步,沒有正視到自己的錯誤是怎么樣也不能夠有所突破,只能是換湯不換藥。小說借狂人之口,明明揭露中國從古到今人吃人的歷史真相,“我翻開歷史,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麟;從徐錫麟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了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這樣的文字,這樣的直白的結合現實生活,與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一篇討伐書,在這樣事實的陳述中,大眾對自己行為開始有了潛移默化的思考。《狂人日記》震撼了真個中國社會,一下子確立了作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無可比擬的地位,主要是魯迅這個短篇小說勇敢的向整個中國的歷史和文明傳統宣戰,控訴其吃人的本質。除了向大眾做出了宣言書,還給大眾帶來了啟蒙思想。
二、思想啟蒙課程的精髓
魯迅的深刻之處就在于把啟發群眾覺悟看作是使國家強盛的“根本之圖”。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他認為培育新人(即他所說的真的人)是事業的根本,“人立而后凡事舉”。魯迅為了思想啟蒙的目的,長期以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問題,尋找中國社會的病根,他竭盡全力想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的探究展示給社會大眾,想通過這些作品,給人們的思想來次“清潔”。正如他自己說的:“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讓更多的人接受到新思想的啟蒙,沿著一個新的方向走下去,把一條荊棘道路變成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吳中杰.《魯迅的藝術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8
2.魯迅.《魯迅全集——小說散文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102
3.周蔥秀.《魯迅研究論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187
4.魯迅.《魯迅全集——小說散文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109
5.吳中杰.《魯迅的藝術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74
6.周蔥秀.《魯迅研究論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51
7.郜元寶.《魯迅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48
8.周蔥秀.《魯迅研究論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58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