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需要我們中職教師用新的教育理念加以審視,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打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思維模式,樹立以人為本,以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不斷深化課程內容的改革,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探索具有中職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符合中職教育特色的課程內容,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
一、課程內容結構要優化,職業技能培養要突出
傳統的中職電工教學內容是,先介紹有關的定義、概念、定理等規律性知識,再舉若干實例說明它們的應用。整個課程以理論系統的介紹和論證為骨架,實例僅是說明理論觀點的陪襯。實驗課處于附屬地位,其目的是對理論的正確性進行驗證。這就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理論體系為線索的課程內容。對于如電子、電信、計算機、機電等專業的中職學生來說,這種“先介紹定義、概念,后做實驗驗證理論,著重理論體系的建立及其邏輯證明,把電路制作和儀器操作能力擺在第二位”的內容安排至少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學生對課程一開始就講的抽象內容從未接觸過,學起來理解膚淺;
2.即使是最好的學生,對抽象的內容有了大致的理解,學到后面也仍然不會實際操作,達不到訓練職業技能的目的;
3.中職教育不是以“建立理論體系”為學生的學習目的,課程中過多的理論闡述只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浪費學生的精力。
為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突出職業技能的培養,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現在使用的《電工電路制作與調試》的課程結構概括起來如下:
● 想一想
● 做一做
● 讀一讀
● 想一想
● 做一做
實踐證明,這樣的課程內容結構安排利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而且使學生的理解程度較以前快,更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二、舊教學模式要創新,中心要突出能力培養
舊有的教學模式顯然不合時宜了,需要創新了。而創新的新教學模式一定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職業教育的宗旨。這就一要有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必須和職業教育“培養工作在第一線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相一致,即“以能力為中心”。二要以“學”為中心,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組織要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依據,“教法”要適應“學法”。這樣教師備課的主要內容不僅是熟悉學科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考慮為培養學生的能力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以前使用的《電工基礎》理論性比較強,同時又與實際應用關系密切,而現在的課程在教學設計時,選定了幾個典型的、綜合性的、有實用價值的項目作為課程教學的“背景”,用來帶動整個課程教學。如選擇照明電路、萬用表、電機控制電路作為典型項目。在課程典型項目的背景下,我就先讓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單元的操作,使學生接觸實際,動手操作,了解術語與實物的對照關系,了解操作的實際結果等等。這時抽象的定義和概念已經開始具體化了。在此基礎上進入基本理論與基本定量分析,引入更多的抽象概念并對此前操作過的對象進行較抽象的分析和定量的計算。后者所定量處理的對象正是前面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過的所有主要內容。先感性認識、后理性認識,先動手實踐、后研究規律,先定性了解、后定量計算,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的教學內容,發現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論、技能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學習與掌握,從而可以有效的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實踐教學要創新,崗位技能要突出
按道理,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崗位技能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環節。但當前在實踐教學上用“講”代替“做”,或單純的“做”的現象還依然存在。要改變現狀,筆者認為:首先,教師要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其次,在實踐教學上要結合崗位工作的過程與要求進行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
下面我結合實際教學談幾點想法:
1.改變以往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實驗課模式,加強項目應用的實訓內容,要求學生自己裝接和調試電路。
2.把由測量數據和指標為主的實驗轉向故障檢測、判斷和維修。
3.在實踐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行業標準,專業的訓練內容要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接軌,實行“雙證書”制度。4.在教法上實行“五要”:第一要準備,明確教什么,確定怎樣教;第二要示范,講清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結合多媒體,講解操作過程;第三要模仿,教師講,學生試著做,根據具體情況做個別指導或個別事例進行集體教學;第四要練習,學生根據課題獨立操作,教師加強巡視指導,肯定優點,指出不足;第五要鞏固、提高,操作結束后配備一些理論題或是技能操作的總結,或是操作過程中涉及的儀器設備的使用知識等,讓學生練習或討論。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高級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