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一、做有“活力”的英語教師
1.教材使用要“活”
教材的靈活使用,也是激活課堂的一種方式。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材提供了師生發(fā)展的平臺,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結果,而是應把教材作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比如,我在處理仁愛版教材八年級Unit6 Topic2 Section 有關如何表達“方向”和明十三陵的知識時,我先布置學生回去上網查詢有關明十三陵的資料,接著做本課需要完成的聽力練習,然后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有關“方向”的名詞以及使用介詞“to,in和on”來表達“方向”,最后才導入到本課開頭的對話部分并回答問題。我這樣處理雖然與教材所編的順序顛倒,但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定律;而且學生通過網上查詢學到了比教材所要求的更多的知識,這樣就達到了對教材的拓展與升華。因此,教師要精心構思,要把教材隱含的知識同學生的思維過程結合起來;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功能,有個性地讓“靜”教材“活”起來,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質量!
2.傳授知識要“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于教師職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英語學科是比較特殊的科目,因為缺乏語言環(huán)境,英語老師只擁有廣博的知識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有能讓學生接受你的“魅力”。比如,要學生重視英語的發(fā)音,上語音課是很枯燥的,于是我經常在課堂中穿插一兩個小笑話,引起他們對語音的重視。我曾給他們講這么一個笑話:前日本首相小泉為了要接見前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而學習英語,其中有一句是How do you do?但當他們見面時,小泉受日語腔調的發(fā)音影響,把How do you do?說得讓克林頓聽成Who are you?克林頓以為小泉在跟他幽默,于是就回答“I’mHillary’shusband.”小泉聽不懂,以為克林頓在問候他,就回答“Me,too”!在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之后,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又自覺接受語音知識并都樂意矯正自己的讀音了。又比如,教單詞我采用“星火式”教學法,教north,east,west和south時,我先用單詞news導出,同時又畫出方向坐標,再教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和southwest,最后告訴學生在這些詞的后面加上-ern,就是他們的形容詞了。就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學生掌握單詞又快又多,記憶又深刻!因此,我是學生眼里最popular的老師。
3.指導學法要“活”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進行自主活動、提高學習效率的翅膀和車輪,是“學會學習”的時代要求。教師不是讓學生滿足于記住現成的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維、學會記憶、學會操作。學生是主動建構知識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動吸收者,而是主動選擇和加工者。例如,初一年的學生在掌握There be句型時,我以教室里的陳列入手,分別列舉幾個There be的句子在黑板上,用感知讓學生明白There be是表示“某地有某物”,再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對比。然后開始提問,讓學生自主地說出對這個句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整個句型結構的構成及be動詞的使用,甚至是當場造句。這樣的知識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而非老師“教”出來的。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和有意揭示學法,結合實際介紹法,幫助學生總結學法,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構建有“活力”的英語課堂
1.激發(fā)學生個體學習的“活力”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簡單的認知體,要充分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地掌握知識。比如,剛上初中的學生,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這就需要英語老師講究教法,可以采取競賽法、游戲法和表演法等來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在上仁愛版教材七年級Unit4 Topic3 Section有關邀請的口語時,我先讓學生聽歌曲《old McDonald had a farm》再引入新課,學生的“活力”已經調動起來了,最后又進行接力競賽,把班上的同學分成四組,要求每個同學都要用表示邀請的句子邀請對方,所用詞組和句子不能重復。這樣,學生通過競賽把自身的“活力”不知不覺地發(fā)揮在掌握知識上了。
2.促進學生間互相學習的“活力”
古人曰:“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之所以讓學生感到“厭”與“煩”,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獨自地聽、獨自地學,同學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所以,新課程改革下的英語課堂更需要關注合作學習。英語是門語言學科,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形成“啞巴英語”。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英語課堂需要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合作學習,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之間學習的“活力”。我經常設計這樣的活動:學生背單詞時我要求他們采用同桌之間“你考我,我考你”的形式;背對話我要求他們互相扮演角色來記憶,甚至要注意模仿語音語調;提問學生問題答不上或答錯時,請其他同學幫忙回答或糾正,我不直接給出答案或糾正;平時要求寫作時,提倡“你一言,我一語”,然后再把這些“言”“語”組合起來,靈活的同學還能加上自己的語言,這種“群策群力”的形式讓學生不再怕寫英語作文了。而且,促進了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活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3.喚起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活力”
有人認為,新課程改革既然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那么就不要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種思想是對新課程教學模式的誤解,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當然是“教學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過去知識的傳授者、學生行為的約束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新課程改革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實現變“學會”到“會學”的目的;教師應當成為教學雙邊活動的引導者,要由“演員”變?yōu)椤皩а荨保獎?chuàng)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敢于表現自己的民主氛圍。喚起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活力”,就是強調教與學優(yōu)化互動,既有師講生聽、師導生思、師示范生模仿、師點撥生探索,也有生疑師啟、生答師評、生分析師歸納、生演示師調控等。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為此,教師們都應“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們不只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老師們多給自己充充電,盡力去發(fā)揮自己的“活力”,才能讓現代的英語課堂更有“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