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四個典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 對策
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旨在促進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共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活動。合作學習既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教學手段。其價值在于:逐步養成優良的團隊精神;教給學生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及同伴的學習資源。
二、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目前在部分初中有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或是體現新課程的“課堂互動”理念,剛上課便拋出一個或幾個討論話題當作合作學習的任務,幾分鐘后,不管是否完成討論,是否有效果,又一聲令下,合作學習就算開展完畢。很明顯這是一種虛假的合作學習。從本質上講,這是從“滿堂灌”的教學形式轉變為“滿堂論”。這樣不僅不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還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化。本人認為分組討論也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確定是否需要進行討論,那些簡單易懂、一目了然的問題以及難度過大、討論無果的問題就不適宜讓學生討論。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地獨立思考。教師不能融于學生中、融于討論中。缺乏對學生自主程度的調控。表面上看,學生在這節課上是處于主體地位,但缺乏老師的指導和調控。因此分組合作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分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意識和學習過程的調控能力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同時還應是學習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因此從教師這一主體出發,加強學習,了解合作要義,明確角色意識,提高調控水平,無疑是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2.合作學習與分小組學習混為一談
分小組學習僅僅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不能完全代表合作學習。但一些英語教師在課堂學中片面追求小組學習形式,而忽視了合作學的本質表現。在這種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們沒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也沒有充分的合作,更談不上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及看法。這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所以不能把小組式合作學習當作我們課堂教學的“調味品”和“商標”。組織小組式合作學習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教材及執教者自身的特點,做到有外在表現形式,更要有實際內涵。
3.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參與面小
我們目前面臨的教育對象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學生之間缺乏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活動時,經常會出現少數能力較強的同學討論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學默默無語,有的甚至開小差破壞課堂紀律的現象。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課堂討論的參與度,也就談不上問題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在小組合作時,我們可以視呈現問題的難易程度或類別,組織若干同質組進行學習。具體做法同樣可按照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5人組成的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學習小組。這有利于優生得到更多更廣的思維碰撞,更利于創新意識的激發,而差生在同質組內也會樹立起充分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以贏得組內其他成員的尊重和敬佩。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4.對合作學習只重視終結性評價
有些老師對課堂討論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了過程性待人,使學生在課堂討論時失去了主動性。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了某種觀點,比如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創新思維時,教師如能及時地給予相應鼓勵,就會讓學生信心倍增,激發其繼續進行探討的興趣和熱情。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從圍繞學生學業成績轉向學生的學習過程。重點放在學生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提高上,放在學生對英語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此外還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初中英語課既生動活潑又富有創意。
三、結束語
因為合作學習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所以其追求的目標是在教學中能夠做到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交往,和諧配合,積極參與,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激發學生成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舒暢,許貴祥.“任務活動中的合作學習”[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5)
2.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月刊.2002(1)
3.張迎春.新課程教師讀本(通識)[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第一職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