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普遍缺乏良好的習慣。不講普通話,表達語無倫次;書寫潦草不規范,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讀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作文一蹴而就,結構松散,內容空洞。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聽說習慣的養成
聽說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它是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過程,作為教師應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采取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進行多方位的訓練,給學生一個聽說的自由空間。
1.要求學生做到專心聽講。初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課堂語言要生動有趣,內容要充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只是在語文課上專心聽講,就是聽報告、聽故事、聽廣播、聽錄音都要做到思想集中,邊聽邊思,邊聽邊記。聽和讀一樣,是吸收與理解。學生通過聽來接收外界信息,再通過儲存、說寫表達出來。葉圣陶先生說過:“聽是用耳朵讀……”所以,不僅要培養學生學會專心聽,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聽。在聽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辨別正誤,并對正誤立即有所表示和反應,讓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在聽說的過程中有所表現。這樣,既真正的訓練和檢查了學生的聽力又真正的做到了邊聽邊想。另外如何進行聽問、聽述、聽寫、聽改、聽評、聽辨等訓練,都有助于聽的習慣的養成。
2.要求學生說普通話。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或討論時發言都必須使用普通話,就是在課后和家中也要使用普通話,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一般來講,說話訓練的方式有口頭復述、朗讀、學生發問、口頭發問、口頭作文、演講、講故事、辯論等。雖說演講、辯論對初中生來說還很困難,但也要在說話中滲透,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3.在說中進行比較,達到清晰的表達效果。說話要完整、口齒要清晰、意思要明白,這就要求他們養成說話口齒清晰、完整、意思明白的習慣。在聽的基礎上,啟發和要求他們盡量把話說清楚、說完整,盡可能做到言簡意明,不講沒頭沒腦的話。
4.要求養成先想后說的習慣。說話隨口而出,不加思索,是學生的通病。教師要正確引導他們一定要先想后說,不要急于表現,可以通過問答、討論、復述、交談等方式進行訓練。
二、閱讀習慣的養成
閱讀習慣是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徑。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些比較難以捉摸的閱讀程度”。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能力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們在學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一要養成預習課文的習慣。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在開始訓練時選擇在課內進行,教師與學生一起預習,教師可加以指導,逐步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不能盲目地進行預習。二是要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在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往往等待教師課堂上的講解,這樣就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和一知半解的不良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生閱讀方法時應要求學生遇到生字、新詞、成語、典故等,能夠翻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這樣不但印象深刻也可以拓寬知識面。三要養成閱讀時圈點勾畫的習慣。不懂的句子,表示不同意見的地方,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出來,然后根據符號進行歸納,認清文章的優美詞句,理解精微事理和寫作意圖,學會在書上做標記。四要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閱讀的時候不但動腦動眼更要動筆。
三、寫作習慣的養成
一要書寫認真。學生寫作文,做作業,往往書寫馬虎,字跡潦草,一眼認不清,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認識,不但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也養成了不良的寫作習慣,影響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所以,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二要格式正確。一封信的開頭稱呼語和結尾的祝頌語,通知的格式等,學生寫作時往往不注意這些,隨手拈來,寫出的文章不倫不類。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按照正確的行款格式進行訓練,讓學生牢固掌握各種常見文體的格式,養成按照文體作文的習慣。三要養成平時積累材料的習慣。學生作文首先要解決材料的來源問題。平時積累可以從閱讀的課文中摘錄,也可以從電視廣播中獲得,但更重要的是從自己的觀察中獲得。要交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要有正確立場、觀點和態度;觀察要全面、細致,做到點面結合,觀察要有順序和條理,還要注意批判和鑒別;要學會分析綜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發掘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質意義;指導學生堅持寫觀察筆記。四是要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強,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能力還處于積累階段,寫出來的文章有或這或那的缺點。初中學生作文,大都沒有認真修改的習慣,寫完就教,容易出現語句不通順,結構松散等現象。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以從修改錯別字、推敲文字、取舍材料,調整結構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習慣,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車輻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