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就其特點和在小學階段學科教學中的地位,決定了這門學科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把小學數學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起來?如何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就對這門學科感興趣?下面就我們在教學中獲得的經驗,著重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生活實際,把數學滲透到生活中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進而想辦法解決問題。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可以讓學生明白只要你認真觀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作用有多么大。如在教小學三年級的常見數量關系式時,我們可創設讓學生買東西的情境,由此推導出相關的‘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式。并發揮學生的逆向思維,詢問總價你會求了,那么單價該怎樣求?數量呢?同樣我們可以讓學生幫助父母解決生活中的這類事情,并寫出日記來,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建立小組合作制
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往往表現出自私、任性。而建立以3至5人為一組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三會”:(1)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說話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正確的評價;(2)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做進一步的解釋;(3)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別人的觀點,做出總結性的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中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3.多給學生發言機會
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以往很多老師不惜剝奪學生說話的機會,將絕大多數的時間霸占了,總以為只有自己親自講,才能讓學生接受得更好,殊不知,只有讓學生通過自己體驗、感悟、總結、歸納出來的知識,學生才更容易理解,更易于記憶。我認為一節完整意義上的數學課必須要有課堂作業,還要把課堂作業在課堂上完成,并得以反饋。
以往的教學通常是課尾布置作業。教師不惜擠掉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和反饋的時間用于講授,認為這樣做就能取得好成績。殊不知學生構建的認知結構,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均離不開自身的獨立活動,單靠教師講授只能使學生“懂”,而達不到“會”。所以我們應該把布置課堂作業、批改課堂作業、訂正課堂作業的活動置于課堂之中,變成當堂處理作業的活動。
只要做到上述幾點,我們想孩子們肯定會喜歡數學,愛上數學,并且從小夯實基礎,為將來進一步攀登神秘的數學巔峰而鋪平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