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是教學中用得最多的語言藝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
1.習慣性提問。有些老師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這樣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表面性提問。如一開篇就問學生“寫作特色是什么?”,學生肯定是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認識。
3.急于求成性提問。有些教師發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4.沒有新意地提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5.懲罰性提問。發現某一學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發問,借機整治。久而久之使學生視老師提問為畏途等等。這些類型的提問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問。
下面談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幾點做法:
1.問要有值。就是問題的設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學內容。設疑提問不能為設疑而設疑。所以,教師在備課中就要鉆研教材,發掘問題,巧設疑問。要善于“無疑之處見有疑”。我認為,語文設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學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2)課文的重點、難點。(3)文章的畫龍點睛處。(4)承上啟下處。(5)觸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處等等。
2.問點要準。“準”一是緊扣教學目的,抓住主要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是合乎學生的認知水平。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考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教《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的路嗎?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
3.發問要活。“活”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問題。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捧,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總之,課堂設疑提問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設疑釋疑課,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黃各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