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指出:新課程改革建構的主導不是學科知識的給予,而是學生能力的發展,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以人文關懷為終極目標。美術課與一般的學科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更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提高美術課的教學效果需要美術教師摒棄原有的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法,鼓勵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教師主要是起引導作用。美術課的主旋律應該是“讓學生們都動起來”。在新課程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新課堂,嘗試構建互動教學模式,要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突破點就是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本人在美術實施新課程以來,有意識地嘗試互動教學。
一、在創設情景中互動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就時時要考慮如何創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高潮的教學情景。
我在教學中采用在情景中互動的方式:一是教師給出能深深打動學生的情景,二是讓學生敘述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景。如我在進行高一年級美術鑒賞課《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中講述“自畫像”時提到,美術家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時期對自己的審視各有不同,畫出的自畫像也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通過簡短的講解,我要求學生們繪制不同時期的自畫像,包括年少時、現在和將來三個時期。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在繪畫的過程中,包含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對現在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憧憬。整個過程作為一堂新課的導入情景,一方面來源于學生心理對自己的認識及自己的夢想。另一方面教師更能貼切地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因此,我們應從學生的視野出發,為學生提供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知識,或設置情境,或編排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練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在問題探究中互動
在美術課教學中,按照問題情景進行有效的互動式問題探究活動,既能突破教學難點,又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進行美術鑒賞課《戰爭與和平》時,針對高中學生情感的變化,我設計了如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戰爭與美術-激發情感”,播放電影《集結號》片段主要是圍繞下列兩個問題展開:(1)看了這個電影片斷后,你有何感觸?(2)你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這是學生情感變化的呈現,讓學生把學習與生活有機地發生互動,為進一步的探討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反思戰爭-積累情感”,多媒體展示幾幅戰爭題材的美術作品,我又設計了兩個問題:(1)畫面中最能打動你的是什么,畫家在畫面中想表達怎么樣的思想感情?(2)戰爭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這幾個問題是對學生情感的不斷升華,充分積累他們的情感。
第三環節“呼吁和平-情感的表達”,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戰爭與和平這個主題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設計制作一張呼吁和平、反對戰爭的招貼畫。從中同學間建立合作關系,相互之間互動探究,讓學生釋放自己的情感。
三、在語言調控中互動
傳統課堂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是言語的主要輸出者,同時也是言語的控制者,學生基本上處于言語的邊緣,這樣課堂就出現了“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我在教學設計中,特別強調與調動學生的課堂交流發言。為保證交流有質量,一是給足時間,要求學生課外素材的收集、課堂上有看書的時間,每節課看書時間不少于8分鐘。二是要求學會傾聽,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發言,同學也要注意學生的發言,以保證對學生發言的補充與評價。三是要耐心等待及恰當的評價。當學生發言時一定要給予心理保護,特別是對考慮不充分的同學更要耐心引導,不能因為一時答不上而給予全面的否定。
四、在課堂延伸中互動
高中美術課的教學最終目標不但強調接受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的后繼行為,真正體現美術課的知行統一。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課外的學習與實踐活動。如在進行《中國民間美術》教學時,我分兩種實踐活動展開:一是課前的準備活動,調查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民俗,嘗試用文字或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二是實踐性活動,收集你最喜歡的民間美術作品,嘗試用它們來布置你的房間,談談從中有什么體會并與同學交流。
這些活動一方面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可以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也是落實教學目標,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學生實踐的自覺性。
美術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好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靈活把握互動的內容與時間,克服部分學生游離于互動過程之外的現象,這需要不斷改進互動教學的設計并加以及時總結。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