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外實驗活動是生物實驗乃至整個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平臺,它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發揮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生物課外實驗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一、培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通過實物才能研究生命現象,沒有實物的神奇生命現象是不存在的,說明世界是唯物的,能培養學生的唯物的世界觀,實事求是的觀點,按客觀規律辦事。
2.各種生命規律的揭示,是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而逐漸被人們發現,不是一下子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這些事實能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感受到科學技術的作用和力量,從而立下掌握科學技術的志向。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4.培養學生形成辯證的、聯系的、矛盾的方法論。如生物與化學是不可分割的,物質的消化、吸收有復雜的化學變化過程,物質的組成是化學元素的有序組合等等。
二、促進學生的獨立思維、獨立操作能力的提高
課外實驗活動是在課余時間進行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對象管理、實驗器材使用、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整理、分析等環節均由學生自己完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自己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更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操作能力。
三、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在課堂上做實驗時,由于受教學任務、教學程序的約束,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而課外實驗大多分散在課余,參與實驗人數較少,再加上實驗時間自由,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四、在實驗過程中便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
學生進行的課外實驗,有許多是探索性實驗,如初中生物的“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長”“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觀察葉色與光照有沒有關系”等。這些實驗需時較長,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所以安排為課外實驗。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步養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
五、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生產實踐能力
許多課外實驗的進行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變成自己的本領,掌握一定的技術及實際工作能力。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不僅印證和掌握了有關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人工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六、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許多生物學知識單靠課內講授,有時是不夠具體、直觀,所以學生較難掌握。如“種子萌發過程”“根的向地性生長過程”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的有限時間內無法看到結果,課堂講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學生聽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對于這樣的內容,如果課后再輔之以課外實驗,既可克服時間限制,學生的觀察也會更具體、更直觀,當然也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七、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通過課外實驗活動的長期訓練,對我們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有很大幫助,如:(1)養成勤查工具書的自學習慣。堅持使用工具書不僅能豐富生物學知識,還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2)養成愛思考、愛質疑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潛能。(3)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這不僅可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吸取更多的課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八、課外科技活動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優良的品質
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不一樣,有時到室外采集標本,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因此學生都要具備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優良品質。尤其是生物課外實驗活動正是培養他們有理論,有實踐,又有堅強意志的優良品質的好活動。如:開展的一次血型鑒定實驗,開始有的同學怕痛,在別人身上取血也怕,經多次訓練,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還有的在捕捉昆蟲時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標本怕累;做鳥的剝制標本怕臟;做青蛙解剖實驗膽小。越是同學們怕的,在活動中我們越要去做,最終使他們消除顧慮,認識到生物學科活動的意義。
當然,生物課外實驗活動是育人,培養人的好方式,但我們也要注意方式方法。1.精心制訂活動計劃;2。要合理設計活動方案,根據學校的實驗情況設計,如城市學校,就不能設計橡膠栽培、水稻種植的實驗,只能做一些用地面積不大的實驗。3.認真指導活動的進行,放手讓學生操作,不能包辦代替,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4.認真檢查活動的效果,有些可進行評分登記,有時還要進行獎勵,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現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