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聾校作文教學往往特別重視作文指導,并恪守一固定模式,即:審題→確定中心→組織安排材料→具體指導文章段落寫作→列出一至數篇論文。經過老師的悉心指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一篇結構完整、中心明確的習作,卻“千人一面”,無論是材料、內容還是結構、中心都鮮有新意。當然,作為以手語為第一語言,有聲語言為第二語言,第一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不能有機結合的聾生來說,這未嘗不是發展學生語言、訓練學生思維的一種較好的教學模式,但它的負面影響也是貽害匪淺的。由于教師的干預和指導貫穿學生寫作的全過程,違反了創造的規律,磨蝕了學生的個性,扼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學生的自由創作及構思,結果只能讓聾生的思維變得愈加僵化。
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一定的創新以充分發揮聾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求異性思維,促使其個性張揚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需要的。現代教學論教學設計原理主張:“教師在教學時應尊重這一過程:教師啟發——學習者探求——教師總結與學生領會——基本技能訓練與鞏固——形成性平面與補救教學、深化教學。”在作文教學中也應充分重視學生自身的已有體驗,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自我探究,并進行一定的自我反思、教育和調控。筆者就此進行了探索。
一、有的放矢地啟發學生思維
聾生由于聽覺喪失,與外界聲音失去了聯系,因此他們的第二信號系統嚴重脫節,給其語言學習帶來了極度困難。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即學生了解這種事物、熟悉這種情況,卻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語言對他們來說,已儼然成為第二“語言”。可以說,聾生學習語言往往是在入校之后,通過教師一點一滴的傳授掌握的。因此,在聾生作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但聾生的僵化思維需要教師更為有效、有針對性地啟發,達到較好的作文教學目的。
1.盡量介入學生的生活圈,多方面了解其家庭和學習生活,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體驗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由于升學壓力較小,因此較普校而言,聾校特別注重通過開展系列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學生卻往往對身邊的這些活動視而不見,這樣,記憶就不深刻。因此,引導學生記敘自己的親身經歷,抒發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鍛煉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分析、領悟能力應為作文教學的必要的做法,同時也是教師合理啟發學生思維的基準。例如筆者指導《我記憶最深的一天》時,就結合班上同學的親身經歷,如李敏作為殘疾人藝術團成員參演殘奧會演出;楊翠成為優秀志愿者等。有針對性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級性和主動性。他們都認真回憶了,讓自己感到心靈震顫的一天。這么一來,他們的習作都能緊貼生活,情節都真摯感人。指導作文時,教師還可注意營造一個特定的生活化情境或適當地開展一些自由寫作的實踐活動,讓聾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作文,貼近聾生生活,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實地觀察并進行認真地體驗,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察、想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
2.激勵學生閱覽課外書籍,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語文學習,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積級性,利用為學生所熟知的文章,有的放矢地啟發學生思維。在新生剛入校時,筆者便鼓勵他們去買各類優秀書籍。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進行一定的摘抄;記下一些優美語句或記下一些事例,以及寫一點讀后感,試著對一些文章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評論。在具體的寫作指導中,也注意廣泛收集資料,引導學生多方面的思考。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寫作興趣喪失的群體是不可能大面積、高速度提高其寫作能力的。所以,提高學習者自我探求的樂趣,培養其寫作興趣應成為作文教學的第一要義。
1.為了激發聾生的興趣,筆者選擇范文時,以中學生習作為主,并常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親自“下文”作文。范文涉及聾生身邊的生活,特別是那些容易提起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思想共鳴的事情,這能消除聾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和神秘感,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為其寫作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對自己辛勤努力完成的習作都存在一定的心理期待,希望獲得他人特別是教師的肯定,教師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聾生習作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時應以肯定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師的評語中要中肯、貼切,還要注意隨時鼓勵學生,并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藝術性。
3.為提高聾生寫作的積極性,要注意推出榜樣激勵學生的斗志,形成濃厚的寫作范圍。筆者就經常向學生推薦優秀習作并開辟寫作園地、學習之窗等,選登優秀作品。在教師正確地引導下,聾生寫作的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
4.現在,聾校大多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都重指導、輕講評。而要大面積、高速度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深化作文教學,張揚學生個性,就應該把作文講評視為作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訓練學生寫作進行作文講評時,語文教師要能根據在作文批改中獲得的形成性評價來補救教學中的缺陷,進一步深入教學。
培養聾生的寫作興趣,張揚聾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性是當前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亦是時代性的需要。筆者只是作了一些初步探索,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化、完善。
作者單位:吉林特殊教育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