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采用的活動策略。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活動環境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為此,我們既要在客觀上把握好指導課堂活動的思想和原則,又要在微觀上科學操作課堂活動的控制環節。
一、指導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論思想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的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傳統的數學教學基本上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受制于教,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了達到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一目標,就應該創設一個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環境。
二、制定課堂活動的原則
1.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對思維活動過程的展開,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水平和學生所能接受的活動方式出發,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程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在參與中獲得發展。
2.個體活動和集體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必須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學習數學的機會。在制定活動策略時,要鼓勵個體學習及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群體效應”,創造一種個體和群體相互促進的活動氛圍。
3.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原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處在具體運算階段的青少年缺乏形運算能力,要依靠具體的對象進行思考。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活動策略,幫助學生學會內化,適應形式思維。通過直觀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實例的對比等多種活動方式,揭示抽象概念的內涵,提高思維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活動的操作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的操作策略,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獲得數學概念的具體步驟。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情境的創設、活動的討論和活動后的小結是四個關鍵的操作環節。
1.活動內容的選擇和轉換
為了達到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兩個環節:選擇和轉換。所謂選擇,一是要選擇教材中的關鍵內容,便于以點帶面,一線成串;二是要選擇能啟迪學生思維的良機。所謂轉換,就是把現成的教材轉換成既有教學內容又有活動步驟的“超文本”。
2.活動情境的創設
從靜止的平面教案到立體的課堂活動,把握好活動情境的創設這個控制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勝、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遵循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的創設原則,作了如下嘗試:
(1)設置懸念,構建迫切學習的活動情境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以“疑”為紐帶的動態統一體系。以問題作為出發點,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心理,從而造成積極活動的課堂氣氛。
(2)設計試驗操作,構建手腦并用的活動情境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作思維的操練直接制約著數學思維的發展。在進行抽象的數學概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構建學生操作實驗的活動情境,并以學生操作獲得的結論為感性材料展開教學,形成猜想——驗證的教學活動模式。
(3)采用電教手段,構建多媒體的活動情境
現代科技的發展,豐富了教學活動的形式。優化組合多種媒體,不但能夠展示活動內容的某些細節和動態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而且可以節省活動的時間,拓寬活動的空間。
3.活動過程的組織和調控
為了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著積極的心理狀態,教師必須把握好活動過程的兩個要素: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活動的調控手段。
活動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和班級活動,其選擇必須根據問題的特點和活動的要求。為了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個體活動必須貫穿活動的始終。通過小組活動和交流,能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得到補充和完善。班級活動是活動開展的起點和歸宿,通過教師的調控、點撥和全班學生的集思廣益,使學生達到更深層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師對活動過程的調控應該像漁夫一樣,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在活動進行時,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傾聽并收集有關信息,進行適當的引導。
4.活動中的討論和小結
討論和交流,是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的主要功能有:可以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可以提供給學生思考和主動建構知識的機會;可以充分發揮個體作用和群體效應,創造出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良好氣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優化教學活動的策略,把握好活動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就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