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作文是與生活同在的,要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就得讓作文走向生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
基于上述認識,我便確定了“作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使每個孩子都樂于表達”的教學設計理念。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將學和用結合起來,將知識、能力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讓習作教學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呢?
一、留心學校生活
學校生活是色彩斑斕的,但是小學生的有意注意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往往對身邊的人、事、物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善于捕捉寫作素材的能手。
作文指導中我采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滿腔熱情地去觀察、去感受周圍的生活,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切身體驗。“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在學生中廣受歡迎,下課十分鐘他們就能玩得滿頭大汗,就是上課了也余興未盡。它也常被學生拿來寫作。由于學生的無意識,使得這一有趣的游戲在作文中卻顯得干巴巴,無歡樂所在。為改變這一現狀,我特意和學生共同玩了一次游戲。游戲中,我隨時隨地注意學生的異常舉動,學校生活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只要認真選取具有鮮明教育性、帶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發現閃耀著心靈美的人物和事件,如熱心助人的好同學,奮力拼搏為班級爭光的運動員,盡心盡責、一絲不茍的值日生,勤練基本功的舞蹈隊員,辛勤工作但默默無聞的門衛師傅等感人的形象,都能讓學生進入“心有所思、情有所動,而后有所撰作”的境界。
二、關注家庭生活
除了上學,小學生其余的時間一般都在家里度過。我讓學生堅持寫家庭日記,把家中發生的一笑一哭的大事小事均寫一寫。學生的日記內容可豐富了,他們感到高興的事有很多:父母做生意賺錢、爸爸升職、家中添置了新家具、搬進新樓房等。令學生傷心的事也不少:心愛的小花狗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自己親手種的那棵花草不知怎么枯萎了。讓他們感到有趣的事更多:周五、周六晚上,家中總要發生“電視大戰”,誰最“無理、霸道”,誰就取勝;家中三人都是“大懶人”,雙休日總要以“石頭、剪子、布”的形式,讓輸家做最不愿意干的事——洗碗……這些都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寫起來得心應手。
我還引導學生練習寫人的文章,可以寫父母,也可以寫其他的親人朋友。一次,我先出示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圖片:媽媽背兒子上醫院的畫面、媽媽準備好早餐哄女兒吃的畫面、母親拿著衣服催兒子起床的畫面等,讓學生先觀察畫面的內容,再回憶自己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照顧,同學思路大開,大部分學生寫出的作文生動具體、真實感人。只有一位學生寫出自己的媽媽與眾不同,他寫道:“我的媽媽在我的吃穿方面總是馬馬虎虎的,可無論我對她說什么,她都能仔細傾聽,幫我出主意,她就像我的知心朋友。我覺得有一個好媽媽天上的太陽會永遠微笑。”
三、觀察自然生活
自然之美最能吸引童心。作為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好的自然景物,并栩栩如生地表現它。
如春暖花開之時,老師帶領學生尋找春天、描繪春天;夏天,組織假日小隊開展夏令營活動,描述活動的感受;秋天,讓學生收集落葉,制成標本,再寫些心得體會;冬天,欣賞美麗的雪景,抒發愛雪的激情。
四、了解社會生活
社會是個萬花筒,習作素材很多。我通過命題,促使學生去發現以往不曾發現的事物,從中獲得新鮮的感受,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
五、融于生活,批閱作文
作文教學要轉向生活化,作文批閱也應該生活化。具體可體現在兩個方面:
1.評語生活化。傳統的作文評語“中心突出,詳略得當,語句通順”已讓學生感到厭倦。實踐證明,生活化的評語,學生不但樂于接受,而且興趣極高,也給學生留下了自我創造、修改的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2.批閱方式生活化。如由教師的單一批閱轉變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開放性批閱。如:教師點評、家長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各種形式。
多姿多彩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只有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來作文,才能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總而言之,面對作文教學,我們必須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讓作文教學走向生活,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孩子都樂于表達。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樹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