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教育家捷爾任斯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給予的愛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了被信任、被尊重的情感。為了這種愛,學生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向著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使我深深感到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強大動力。愛一個好學生并不難,因為他們本身就討人喜愛。愛一個后進生才是對我們的重大考驗,而這正是教師的神圣天職。教師必須正確地認識他們,教育他們,轉(zhuǎn)化他們。將融融的愛灑向他們,讓這些幼苗沐浴陽光雨露,茁壯成長。
2006年從外地轉(zhuǎn)到我班來一名男生倪剛,是個留守兒童,跟著奶奶生活,少言寡語,桀驁不馴的樣子,衣服穿得很臟,而且隔三差五不到校,上課不守紀律,作業(yè)總是拖欠,語數(shù)雙科不及格,經(jīng)常出入游戲廳,與同學打架,惹是生非,是學校出了名的“人物”。作為教師,育人的責任感驅(qū)使我去關(guān)愛他。
為了不傷害他的自尊,并讓他敞開心扉,我利用休息時間,叫他到我辦公室,親切地對他說:“倪剛,自從你轉(zhuǎn)到我班來一直都悶悶不樂,沒有心思學習,看到你這樣下去,老師很心痛,你能不能跟老師說一下,有什么困難?我會幫助你的。”我剛說完,他的眼淚就掉下來了,說:“老師,這個忙你幫不了的……”原來他有個美滿的家庭,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后,媽媽嫌爸爸掙錢太少,跟別人私奔了。爸爸常常打牌喝悶酒,喝醉后就打他,也不再去打工。奶奶經(jīng)常生病,家里欠了幾萬元的債。看著支離破碎的家,他沒有心思讀書,想用打架、打游戲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快。了解真相后,我及時進行了家訪,了解這孩子的表現(xiàn),做他父親的工作,希望他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多給孩子關(guān)愛。
我抓住他情緒逐漸穩(wěn)定的時機,有意識、有目的地向他灌輸:自信、自強、憧憬、奮斗等精神。讓他明白:媽媽的離去是因為爸爸的無能,自暴自棄只會步入爸爸的后塵,只有正確面對現(xiàn)實振作起來,才是奶奶、爸爸的希望,成材以后,才是對奶奶、爸爸的最好安慰。這便激起他心中的渴望,在逆境中生存發(fā)展,揚起生活的風帆。
倪剛這孩子頭腦聰明靈活,但上課不喜歡答問,我有意識地鍛煉他,簡單的問題抽他答,他一答對我又表揚又鼓勵,后來答問竟非常踴躍了,學習比以前認真多了。我在他日記本、作文本上寫上激勵的話語,還讓他當了小組長,他很稱職,上課不再擾亂紀律,不再打架、罵架、進游戲廳,回家也很聽話了。值此之時,我便不失時機地輔導(dǎo)他缺漏的知識,2007年秋季期末考試成績居然進入了全班前十名,由于行為習慣的改變,學習進步了,人也變得自信了。2008年秋班上改選班干部,他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成功競選當上了體育委員。生活中居然關(guān)心起老師來了,“老師,茶杯里沒水了,我給你打來吧。”“老師,今天氣溫低,你瘦怕冷,多穿件衣服哦。”聽聽這話,這大概就是愛的回報吧,也是當老師感受到的莫大幸福吧。倪剛徹底擺脫了痛苦的陰影,找回了自我,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的孩子,臉上時時洋溢著天真的笑容。他還常常主動找我談心,敘說他的喜怒哀樂,把我當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我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dǎo)。
在每一次與孩子們心與心的交流中,我都被他們的朝氣與純真所感動,看著一個個被我轉(zhuǎn)化過來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備感欣慰。這片沃土我一直用愛耕耘著,我經(jīng)常對孩子們說:“無論你們長多大、走多遠,總有一雙眼睛期盼著你們,有一顆心牽掛著你們,因為我愛你們。”
教育事業(yè)是愛的事業(yè)。愛是火焰,能點燃孩子的進取心;愛是力量,能推進孩子不斷拼搏;愛是遠航的船,能把孩子送到理想的彼岸。我們要把愛播撒到每個孩子的心田,用愛心和耐心呵護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我相信,只要有陽光雨露,總有一天這一株株幼苗都會長成參天大樹。讓我們用愛期待這片森林。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馮店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