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厭學的情緒,初一進來是差生,初三畢業了基本還是差生。尤其是作文,初一進來的水平是一般,初三畢業了也還是一般,甚至更差。教育對他們的作用在哪里?我們沒有能夠提供他們真正喜歡的課堂,沒有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尤其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老師覺得頭痛的一塊心病。傳統的作文教學,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去訓練,但收效甚微,長期以來,有的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學會了以不變去應萬變:不論什么題目的作文,他都是寫同一件事去塞滿那要求的600字作文。但在作文教學中加入多媒體網絡元素,有效地運用多媒體,以聲感、形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圖文并茂,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寫作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作文是學生試著用學會的語言去表達思想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過程。而多媒體網絡以圖文并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的重點處還能將有關的圖像、聲音等信息進行推進、放大、再現,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由被動變主動。例如在指導學習朱自清先生寫的《春》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各種動植物的圖片、聲音、視頻等,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興趣,尤其是“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鉆”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動詞?為什么用“鉆”?如果在過去單憑老師的講解顯然學生的理解還不到位,但有了多媒體就可以演示“小草從土里鉆出來”的整個動態,尤其小草破土而出的一剎那,學生們都呆住了,那是多么頑強的生命力啊!隨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作者能捕捉到如此生動的一刻,引導學生思考:文章要寫得生動,首要的是觀察要細致。接著請君入甕:我們的作文要寫得生動,是否也應該細致觀察呢?趁著學生興趣正濃之時,布置學生回去觀察:媽媽的手,以此為題材寫一篇文章,表達對媽媽的關愛。這次的作文大家寫起來都得心應手,因為他們都有了寫作的欲望,都想把媽媽的手寫得生動,與眾不同!
二、豐富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興趣是踏上成功的開門磚。學會積累,選取生活中的素材是學生作文的重要內容。就學生來說,只要有直接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就好,但偏偏學生的生活體驗又少得可憐,每天除了“上學——家里”兩點一線的生活,幾乎沒有什么內容。提起寫作文,大多數的學生都感覺沒有什么東西寫,我曾經嘗試從教材中借一雙慧眼,指導學生從教材中借鑒好的寫法和題材,但是有時教材的時代與學生現在生活的時代相隔較遠,難以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而多媒體網絡元素的介入能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見聞,積累素材,尤其新鮮的素材與生活同步!如我在給學生上作文專題“如何寫好動作描寫?”這一節課中,學生的情緒始終保持在高漲中,究其原因是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方法外,加上了學生感興趣的相關圖片:劉翔跨欄時的慢鏡頭動作,圖片清晰可見,人物的臉部表情,肌肉的線條,衣服的褶皺,腿部肌肉走向,向前沖刺的勁頭……在屏幕前表露無遺,學生觀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他們偶像的身上,都想躍躍欲試,把自己的偶像描寫下來。
三、展示風采,體驗寫作快樂
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作文評講課是老師在講臺讀,學生在下面聽,學生聽了前面忘了后面,也就一聽而過,遇到篇幅較長點的文章,大部分學生已經昏昏欲睡,只有老師還在滔滔不絕地在念,這樣的作文評講,達不到評講的效果。多媒體網絡元素的介入,卻能讓學生“眼見為實”,在評講作文時,老師可以用大屏幕投影學生的優秀作文,精彩的句子可以用紅色字體,還可以通過聯網的計算機屏幕觀看老師如何修改作文,如何使用增刪符號等。例如我在評講作文《成長路上》時,首先把幾篇水平不一的作文掃描在屏幕上(條件許可的學校可以一人一機,通過計算機屏幕,效果可能會更好),讓學生自己判斷屬于那一類作文(作文的類別早幾節課就向學生交底了),讓學生心里有底,什么樣的水平屬于什么類別。其次進行比較批改,最差的最好的作文放在一起,反差強烈,學生容易辨別,分別從作文的主題、選材、語言、標點進行評價,同時為作文添上評語(我要求學生添評語時先說優點,再說缺點)。二類文和三類文比較難評出優勝,這時需要老師的指導,關鍵是主題是否深刻,表達是否流暢,詳略是否得當。學生聽了老師對該文章的分析評價,慢慢地自己心中也有了標準,也慢慢地自己學會了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把一些優秀的作文張榜貼出或個別作文中好的句子摘錄成冊,在班里傳閱。看著自己的作品學生會樂在心里,喜在心頭!
總之,多媒體網絡元素的介入,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優化了作文課堂的環境,豐富了作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找到了作文的樂趣。這樣,在我們的作文課堂上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教育信息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門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