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智力,成為許多語文老師共同關心和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展智力的前提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機,而學習目的則是學習的間接動機。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智力的主要前提。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建立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情緒,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使學生不斷地感受到學有所得,日有所進。對他們取得的進步,教師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僅僅通過學習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努力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學生掌握較豐富的知識,學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中我采用兩種方法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一種是指導、鼓勵學生圍繞課文,通過上網或查閱相關書籍來收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可以是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等對課文有補充作用的材料,也可以是節選課文的全部內容等,以此來增長學生的見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課時,通過收集范仲淹的生平經歷,特別是他小時候刻苦學習以及參加慶歷革新的有關情況,打開學生的思路,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另一種是抓好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如:充分利用班級的圖書角,掛上學生喜愛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等。同時利用開展“家鄉環境狀況調查”“家鄉民俗調查”等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見多才能識廣,學生的知識豐富了,智力也就得到了發展。
三、培養思維能力是發展智力的核心
思維能力是人的認識能力的核心。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主要的心理過程。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核心,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1.精心設計問題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在教學《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時,為了不使學生局限于故事的本身,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從故事中吸取教訓,我設計了以下的問題:“買鞋的鄭國人只相信量腳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你認為有這樣的傻子嗎?”“這個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在你周圍的人身上能夠找到嗎?請舉例說一說”。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地把學生引入積極思維的狀態,讓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經驗中搜集與此類似的人或事,在教師的引導下促使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樣學生不但對寓意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學生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綜合歸納,揭示寓言”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力。
2.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即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疑難問題,然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問題,教者適時點撥,師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
3.聯系實際情況,教會學生分析和綜合、比較和歸類、系統化和具體化、歸納和演繹等思維方法。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縣湯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