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知識以問題為載體呈現給大家,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學生親歷問題的解決過程,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轉化,才能活躍思維,發展智力,形成技能,這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然而筆者通過教研活動和調查學生反饋,發現偶爾會遇到個別問題,讓老師汗顏,倉惶應付,不了了之;或者老師不注意學生對知識形成的感受和體驗,對問題不去深究,對教材不去深鉆,照本宣科,機械地模仿,學生帶著疑惑,糊里糊涂地過去了,只好死記硬背,最后也不了了之。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提高文化素養,掌握相關學科的廣泛知識,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不被“問題”這個“浪花”給打暈。
一、關于軸對稱圖形
問題:線段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哪幾條對稱軸?
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明白:線段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其垂直平分線。查閱答案才知:線段還有一條對稱軸,是其本身所在的直線。師生探究,不知其所以然,疑惑:若是這樣,其對稱圖形是什么?難道線段能劈兩半?再查閱教材和相關資料,不知是問題淺了抑或其他原因,都沒有解釋答案,老師著急,學生茫然,師生只好以“就這樣,以后再說”過去了。
探究:其實大家都做過這樣的題:以△ABC的一邊BC為對稱軸,畫出它的對稱圖形△A′B′C′。顯然,AB與A′B′對稱,AC與A′C′對稱,BC與B′C′對稱,且BC與B′C′重合。若隱去AB與A′B′,AC與A′C′,不就是我們要知道的答案嗎?即“線段還有一條對稱軸,是其本身所在的直線,對稱圖形是其本身”。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反思:知識是聯系的。照本宣科,就題論題,片面地看問題,容易“卡殼”;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水源”就充足了。
二、關于有效數字
問題:(1)近似數0.304有幾個有效數字?(2)3138精確到百位記作_____。
現象:(1)根據“有效數字\"的定義,近似數0.304有3個有效數字,分別是3,0,4.(2)3138≈3.1×103(精確到百位)。有些人記住了答案,但始終心存疑惑:近似數0.304中的第一個“0”怎能沒有效?不信去掉試試;3138精確到百位,為什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不能記作為3138≈3100嗎?
探究:(1)“有效數字”為一“專有名詞”,不是“有效的數字”這一含義,第一個“0”有效,但不符合“有效數字”的定義,所以不是“有效數字”,類似于徐州地區的“紅杉樹”指煙,而不是指樹,切忌望文生義。教師若不注意學生此時的“心情”,在此不作解釋說明,以“書上就這樣規定的”回答,學生難免糊涂。(2)眾所周知,3100.2≈3100(精確到個位),3100.2≈3100(精確到十位),3100.2≈3100(精確到百位)。若按這種記法,反過來問,給一個近似數3100,你能回答它是精確到哪一位嗎?顯然答案紛呈,不唯一。若用科學記數法,就不存在這種現象了,看:3100.2≈3.100×103(精確到個位),3100.2≈3.10×103(精確到十位),3100.2≈3.1×103(精確到百位),這種記法一目了然,不存在分歧。
反思:“有效數字”不能顧名思義為“有效的”數字,若這樣,就改變了原定義的含義,它們是兩回事。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十位及十位以上的近似數,可以清楚地表明精確到的位數及哪幾個有效數字,真可謂得天獨厚,恰到好處。
三、關于梯子的滑動
問題:在勾股定理的應用一節里,出現這樣一道題:一個10米長的梯子,一端A靠在墻上,另一端B在地上且距墻6米遠。(1)若A端沿墻下滑2米,則B端在地上滑動多少米?(2)若A端沿墻下滑3米,則B端在地上滑動多少米?
現象:(1)設B端滑動x米,則(x+6)2+(8-2)2=102
解得 x1=2,x2=-14(舍去)。
答:B端滑動2米。
(2)生1:不用算可知道B端滑動3米。
生2:不對。設B端滑動y米,則(x+6)2+(8-3)2=102
解得 y1≈2.66,y2≈-14.66(舍去)。
答:B端滑動約2.66米。
怎么回事?師生“動”起來,百思不得其解,又以“就這樣”應付了事。
探究:事實勝于雄辯,兩端滑動一樣多屬于巧合,不一樣多也屬于正常,原因在于一個梯子兩端滑動的方向不一樣,A端豎直向下滑動,B端水平滑動。不同于自行車的兩個輪子,只要行使,滾動的路程就一樣多,方向相同嗎!
反思:“方向”與物理有關,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掌握廣泛的知識,博學多才,可以使人如虎添翼。
真理本天成,慧眼能得之。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困惑,但只要你做個有心人,不輕言放棄,也許在以連串的問題過后,你會得到一個圓滿的回答,風雨過后是彩虹。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