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原則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效性的主要內涵。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實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教學 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換而言之,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的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有效性。可以說,“有效教學”已成為教學的“永恒主題”。
那么什么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我結合教學實踐對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談點粗淺看法:
一、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也就是說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從事社會活動的必備工具。同時語文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始終貫徹這一原則。
我在執教《海底世界》一文時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閱讀,接著逐個出示海參爬行、烏賊和章魚向前方噴水、海底的各種植物的多媒體畫面。忽而是海底的各種動物,忽而出現各種植物,忽而又是海底的山峰、峽谷。最后教師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讀出海底的神奇。于是,學生有的高聲朗誦,有的邊讀邊做動作……整堂課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悟語言的精妙表達,進行語言積累。同時也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使學生懂得珍惜自然、愛護動物、保護環境、人和自然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這樣的語文課真正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
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
在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關注,學生逐步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在很多時候,它還只是一句口號:充分自主成了放任自流,小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探索研究缺少思維挑戰,從而造成了一種“假性主體行為”。教師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教改,卻沒有真正思考這種新的教學行為的目的與實效。因此,教師不能在課堂上迷失自己,更不能削弱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
我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我根據課文特點,挖掘說話素材,把說話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來了,在荷葉上。”層層深入地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他們充分地讀,暢快地說,在讀中內化,在說中運用。在教師富有智慧、層層深入的引導下,學生不斷跟文本“親密接觸”。同時,生生之間的碰撞、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力地推動著認識的不斷深入。
由此可知,雖然學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教師依然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對話中的主角,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導。對于精彩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悟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精妙之處;當學生學有疑惑時,教師要適時點撥,釋疑解惑。對于學生無法深入研讀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活動向縱深拓展;當學生發表精彩見解時,教師要及時做精辟評述,讓學生的認識得以加深,情感得到升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性和工具性學科,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在傾注熱情進行教學的同時,理性的審視自己教學行為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結合點,從而改進教學方式,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加偉.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5.11
2.劉正偉.新課程之教學方法初探[M].華師大出版社.2008.01.10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五里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