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與現在生活聯系也非常的緊密。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把過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新型的、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教學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這意味著信息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的神奇魅力不斷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好奇心極強的高中生更是對信息技術充滿了喜愛,這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在以前的信息技術課中,教師把理論知識和操作步驟講得很詳細、很清楚,學生也在努力地聽、學,但是,學習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應該要學以致用,把所學的計算機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新課程改革下的信息技術課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信息道德以及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手段作為學生日后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實行有效的教學模式的至關重要的。
一、要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現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的情況下,老師在課堂上容易失去重心,而學生也感覺無可適從,這樣的教學效果必然會下降。一般來講,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信息技術課教師大多按照教學課本來制訂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我們使用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實用性,因此,根據教材的內容來制訂教學目標看似是非常正確的,其實不然。大家都很清楚,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這一特點就使得信息技術課有別于其他科目。因為教材的更換也比不上其發展的速度,也就是說教材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目標,可以按照以下面兩方面來制訂。
1.根據學生實際水平來制訂教學目標
由于學生所處環境不同,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不一樣,有的學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或者接觸的程度不一樣。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首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來確定哪些知識是需要每個學生都要掌握的,哪些知識只需要學生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因人而異,絕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一刀切”極有可能使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望而生畏,以致產生厭學、棄學情緒。
2.根據社會需要來制訂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操作性比其他科目都要強,它緊密地聯系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各個方面。因此,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與時代的步伐同步,抱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制訂教學目標。
二、倡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
教師需要用有效的手段來激發學生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傳統的教學思想有所轉變,應該注意從一下幾個方面轉變:
(1)把自己當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組織了,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老師的有序組織,無論是個人的,還是以小組為單位的自主學習都是需要教師進行組織開展。
(2)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中的調控者。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學生來解決,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進程、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
(3)教師還要把自己當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激發者。在高中時代,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老師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正確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否則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
(4)教師要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學生學習中的幫助者,而不是旁觀者。要想做好自主學習,要想引導好學生的自主學習,關鍵還要做好調控機制,要設計好調控機制。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加強了學習的交流性、互動性、分享性,對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意識、社交能力以及集體觀念用很大的幫助,有效地促進了是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它能發揮學生所長,避開學生所短,促進彼此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傾聽能力的提升,而且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合作學習是指把學生分為小組的形式,每小組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相互合作,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有效地加強個人的責任感,鼓勵學生敢于承擔;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所有學生加強溝通,形成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同學之間的信任感,能盡快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努力的結果進行合理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被重點提出來。這是針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過程中,忽視探究學習這樣一個狀況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教學轉向。新課程提出的探究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比如:搜集資料、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做社會調查等方式來加強其動手能力。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動自己的腦筋。雖然它可能帶來的是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它帶來的學習效果是無法替代的。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注意“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對于每一個知識點,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前提,充分創設相應的情境教學,老師精講甚至少講,學生多動手操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2.顧建軍,李藝,董玉琦.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王蕙.《教育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