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當前課堂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樣一種不良傾向,即教師對數學本質的關注正在減少,數學課的“數學味”正變得越來越淡,熱鬧的情境的背后卻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面對這樣的境地,我們有必要對當前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進行理性的思考。下面結合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經驗,介紹幾種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型情境
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體驗數學應用,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如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除教科書上的問題情境外,還可創設更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有人說如果將一張紙裁成兩等份,把裁成的兩張紙摞起來,再裁成兩等份。如此重復下去,第四十三次后所有紙的高度便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張紙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385000km,你相信這個人的說法嗎?”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懸,又好奇,很快就談論開了。此時,教師指出這個問題需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來解決。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并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應該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或者具有懸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
二、創設活動型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帶一把小剪刀和幾張舊的掛歷紙。上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動中,認識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經過大量的展開與折疊的操作活動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根據展開圖判斷立體模型,根據立體模型想象展開圖形。最后,讓學生再動手制作簡單的立體模型。整堂課在活動情境中開始,又在活動情境中結束。學生個個動手,人人參與,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統計圖選擇”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課前調查七年級各班在學校秋季運動會中,分別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數及團體總分等情況。并將收集到的數據用適當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從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經過學生的調查活動,教師將該節的教學放入了實際背景中,放入了數據統計的過程中,并對數據作出合理的決策,避免了單純的制圖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嘗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應該注意的是,教師創設的活動情境,應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體學生,要給學生有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時間,使學生通過活動、交流,形成新的知識。
三、創設探究型情境
即教師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識點改編成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嘗試中體驗和創新,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過程變為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解決的過程。
教學“同底數冪的乘法”時,教師首先提出探究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23·32。學生很快進入“憤悱狀態”,各種答案不斷出現——23·32=65,23·32=66等。誰是誰非?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喚醒,紛紛嘗試、猜測、討論,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辦法。這樣,教師由設計。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有理數乘法、有理數乘方)與當前的課題之間的認知沖突,不但吊起了學生的“胃口”,還為學生的探究性活動指明了方向,并與以后的單項式乘法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整節教材的探究脈絡。
創設探究型情境,教師應精心設計讓學生探究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誘導學生去猜測、嘗試、實驗、發現。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學習內容進入“憤悱”狀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材,設計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跳起來摘桃子”。
四、創設信息型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學生實際,盡可能多地使用各種教學媒體,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以培養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圖案設計”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片展現豐富的幾何圖案,讓學生欣賞這些美麗圖案后,告訴學生,“這些圖案我只要用一個圓規就可以畫出來,你想學會嗎?”然后,師生一起探究這些圖案的畫法,并激勵學生大膽創新與設計。通過圖案設計,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圓規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將圓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電腦上畫圖,設計圖案,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設計的圖案豐富多彩。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從情境的現實性、基礎性、思考性、趣味性這四個維度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師要以“點燃有效興趣”為起點,以“激活知識原型”為支點、以“激揚數學思考”為重點,合理選擇情境素材,精心設計情境過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課堂情境定能走出“浮華”、收獲“實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