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認為,課程教學應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健康要求,創新教學思維模式,讓學生在充滿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下健康成長,從而培養他們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以此來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在體育與健康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緊緊圍繞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運用多元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提高身體運動技能,滿足他們學習發展需要。
一、實行分層教學,滿足學生學習發展需要
新課程體育與健康在教學上的重要特點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為載體,建議教師能夠創新教學思維模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其身體發育和體質發展基礎有所不同。對此,教師應該在尊重上述事實的基礎上予以重視。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不同要求,采用實行分層教學,一方面,是課程教學的“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學習發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以為,在新課程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1.了解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心理運動承受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2.按照學生的性別、年齡、性格、體質等方面的不同,采用“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方法進行教學;3.注重教學的效果,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讓他們在各自最近的發展區域內得到滿足;4.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滿足未來發展需要。
例如,在球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進行了分組教學模式,主要方法是:(1)按照性別建立各自的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能夠進行互助;(2)在訓練過程中,筆者將身體較弱的學生歸集為一組,教師采用逐一指導的方式,對他們的動作要領予以指導,并采用適量的訓練方法;(3)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將講解示范進行分解,努力做到多樣化,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接受;(4)布置小組訓練不同的練習量,以滿足他們的運動負荷,提高教學效果。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鍛煉,還能夠讓學生的運動技能得到提高。
二、強化過程教學,促進學生技能提高
新課程體育教學要求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鼓勵學生會在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運動發展技能水平。對此,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功效,突出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
這種強化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在: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之中;2.細化教學環節,即能夠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和自身的實踐鍛煉來完成學習任務;3.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即能夠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過程中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發展的方法,以滿足他們學習發展的多樣化需要,提高運用技能。
例如,在長跑訓練教學中,筆者就針對學生的畏難心理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1)做好跑前動員,幫助學生認清長跑對學生身體發育和堅強意志的積極促進作用;(2)做好跑前的熱身運動,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長跑;(3)做好護理工作,讓每一位參加長跑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護理,以增強他們長跑的自信心。
三、利用形成性評價,滿足學習發展需要
課堂教學的評價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教師運用好評價,一方面,能夠激活學生學習體育的激情和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成就感和需要心理感。因此,教師應該在關注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基礎上,運用生成性評價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種生成性評價方式,主要體現在:1.運用肯定和賞識眼光對待學生的點滴進步,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2.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參與課堂學習,以體現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思想理念;3.重視對學生學習技能和方法的評價,讓學生在合理有效的基礎上能夠發展提高;4.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他們學習發展需要。
總之,新課程體育與健康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的思想觀念,以學生的健康發展需要為根本,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增加他們的運動負荷,提高他們的身體體能素質,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冉學文.對體育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的幾點認識[J].科教文匯.2008年第5期
3.陳秀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進展、問題與前瞻[J].體育教學.2006年第6期
4.趙軍飛.體育教學改革中值得注意的七種“傾向”[J].中國學校體育.2007年第2期
5.王志華.體育教學中學法指導探究[J].體育教學.2002年第5期
作者單位:江蘇江都市磚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