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高建筑的噱頭讓無數人燃起了對迪拜的向往。那里曾經是一個石油大都,而今更是一個奢華藝術品交易的集散地。
阿聯酋的迪拜像其他中東地區一樣因石油而富庶,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在霍爾河畔高高聳立,它有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有世界上最大的購物中心,還有世界上首個七星級酒店……所有這些使迪拜充滿了“超現實”的意味。當代藝術,在這里當然也同樣超現實地蓬勃發展。
世界最高建筑中的藝術品
坐車游覽迪拜,你會發現這里風格獨特的高樓比比皆是,每一個都出自世界著名設計師之手。迪拜正是通過這些前衛建筑,成功地把自己推向了世界。2010年1月4日,備受世人關注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以前叫迪拜塔)正式對外開放。有人說,哈利法塔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當然有道理,不過除此之外,這里還容納了更多的藝術品。
正如哈利法塔的開發商埃瑪爾地產的主席Mohamed Alabbar先生說,哈利法塔項目以藝術為追求目標,既著眼于視覺沖擊力,更注重文化、藝術與公眾的對接。哈利法塔的基座周圍是六瓣的沙漠之花,極富伊斯蘭建筑風格。塔中陳列著1000多件藝術品,每一件藝術品都出自國際名家之手,且經過一年的精挑細選,才能最終入駐哈利法塔。它們設計獨特,引人入勝,身處其中,宛如在聆聽一曲全球和諧的藝術贊歌。
最吸引眼球的是大廳中央的《世界之聲》,它由Alabbar先生親自選中,作為阿利法塔的“開門作品”。《世界之聲》是西班牙雕塑藝術家Jaume Plensa制作的最大的室內永久性裝置作品,由196個青銅、黃銅和其他鍍金材質的打擊樂器鈸組成,鈸被鈦制竿子水平地懸在半空,竿子的底部是兩個水池,整個意境取自湖上的蘆葦。每一個鈸都是手工打造而成,其材料來自不同的國家,組合在一起,發出各不相同的聲音,就像從天花板上滴下來的水滴聲。藝術家將之比喻為雨打落葉。為什么設計成這樣?負責哈利法塔內部裝修的Nada Andri說:“中東地區傳統民居的院落里,最具代表性的裝飾物就是噴泉。”
有藝術家這樣評論,《世界之聲》既有強烈的物質性,又具深度的哲學性。這樣龐大的藝術作品,只有在迪拜這樣的地方才能做出來,也只有在哈利法塔中才最能體現出其神韻。
新興的藝術品市場
一直以來,迪拜都是富人云集之所,是奢華物質的天堂,爭強好勝的它有無數個世界之最,它所缺的,就是一個藝術博覽會了。
幸運的是,藝術博覽會也成為了現實。這事兒,得從4年前說起。
2006年,一位名叫約翰#8226;馬丁的英國人到迪拜旅行。他是個畫廊主,雖然年紀輕輕,卻有著高度的職業敏感性。看著這里繁榮的商業和金融環境,馬丁暗想,“也許藝術品會在這里找到新的市場。”馬丁的判斷得到了投資銀行家迪特#8226;弗洛德的認可。隨后,兩人找到了另一位合伙人阿斯馬#8226;阿#8226;沙比比——在中東擁有50億美金資產的阿聯酋阿布拉阿之基金總裁,三人一拍即合。僅16個月的籌備,首屆迪拜藝術博覽會就誕生了。在博覽會的組委會中,不僅有國際頂級藝術市場投資人、有歐美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甚至連阿聯酋皇室的王公貴族也加盟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迪拜旅游局將博覽會納入迪拜旅游推介項目,把博覽會和迪拜這個響當當的旅游品牌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首屆藝術博覽會結果還算可觀,吸引了38家國際性畫廊、4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展,成交額近1000萬美元。第二年,第二屆迪拜藝術博覽會更是后來者居上,不僅參展畫廊增加了一倍,成交額也高出兩倍。藝術品投資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國際投資巨頭也開始走進迪拜藝術博覽會: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信貸等投資大戶開始向迪拜藝術博覽會融資。
2010年3月,第四屆迪拜藝術博覽會在瑪蒂娜度假村舉行。馬丁說,迪拜藝術博覽會創造出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藝術與商業在一種聰明的富有刺激性的環境下結合。在這個平臺上,新興畫廊、新銳藝術家與具有獨特視角的藏家互相吸引。“在一個經濟低迷的時候,好的畫廊越是需要一個向全球展示的機會,而迪拜藝術節能夠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機會。”
在每年一次的迪拜藝術博覽會上,不僅頂級藝術品云集,全球富豪也云集于此,奢侈之舉更是數不勝數,著名收藏家Charles Saatchi曾以20萬美元將藝術家Jitish Kallat的一組大型波普風格人物肖像收入囊中,伊朗藝術家莫西里的作品《愛》拍出104.8萬美元的高價。迪拜藝術博覽會雖是世界上最為年輕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卻是最令全球藝術收藏家、畫廊興奮的新興黃金交易場。可以說,在藝術博覽會上,參展畫廊的數量和藝術品的質量已經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以石油富豪為后盾的奢侈藝術之旅,才是全世界藝術市場聚焦迪拜的原因。
“后石油時代”的經濟轉型
作為“后石油時代”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文化旅游業成為了迪拜政府近年來所主導的嶄新領域。相對開放的金融市場,外匯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上像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藝術品拍賣行爭先恐后地落地經營,推動了迪拜藝術交易市場的迅速成型。
如果說10年前迪拜的藝術品市場,主要是以游客為目標的沙漠風光水彩畫,展示在酒店、商場和許多民間畫廊里。如今,這座城市已經擁有一個國際藝術展、多家拍賣行以及若干精品畫廊,繁盛的藝術品市場有了不可忽視的競爭力。
不久前舉行的迪拜秋季“國際現代和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創造了62項拍賣的世界紀錄。阿拉伯藝術家阿哈阿邁德#8226;穆斯塔法的作品以65.7萬美元成交,伊朗藝術家法朗#8226;穆斯瑞的《一個世界》以60.1萬元成交。佳士得拍賣行歐洲及中東總裁尤西#8226;皮爾卡寧表示:“迪拜作為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心的潛力,正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提升。”
據有關統計,阿聯酋現在共計有415家畫廊,其中一半以上聚集在迪拜。這些畫廊中,有一部分畫廊正成為中東畫廊業的代表。本地藝術畫廊的興起,代表著迪拜的藝術綠葉開始生根。第三線畫廊被認為是最能與國際藝術界溝通的新勢力本地畫廊。它將視線放在了中東地區的當代藝術和文化上,不僅從事商業項目,也致力于向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的公眾推薦本地區的文學、電影和手工藝。
盡管一些當代藝術批評家和評論家不斷指出迪拜缺乏豐富的創作基礎,奢靡的城市氣息不是藝術創作的土壤,當代藝術教育長期缺失等先天不足,然而誰也無法否認,迪拜正以它一貫的超現實風格立志要建立當代藝術的新天地。
為了給藝術綠葉尋找源源不斷的生命清泉,迪拜還興建美術館、博物館等大規模的文化設施,并由政府贊助打造類似雙年展的大型藝術活動。如今,一座有關中東現代藝術的博物館正在文化村的KhorDubai河岸開工建設,預計面積2.5萬平方米,預計耗資2.55億英鎊。博物館的設計將結合大海和迪拜傳統航海事業的要素,并模仿阿拉伯沿海的一種獨桅帆船的外形。此外,在迪拜人的藍圖中,2015年將建成的迪拜演藝中心、藝術展覽中心也將填補當地缺少大型公共文化場所的空白。
不夸張地說,當代藝術已成為迪拜的軟經濟,曾經的石油大國漸漸被藝術品市場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