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石成春
?
環羅源灣區域產業規劃與環境適宜性研究
福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石成春
產業規劃是區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環羅源灣區域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分析環羅源灣規劃產業結構組成、排污特征和產業資源環境需求,采用SWOT方法分析羅源灣區域產業布局和區域定位的環境合理性,研究探討規劃產業結構、布局與區域環境資源承載力適宜性,為指導環羅源灣的產業布局提供環境綜合決策參考。
羅源灣 產業規劃 環境承載力 適宜性
羅源灣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之一,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6’42”~119。50’12”,北緯26。19’05”~26。28’50”之間,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沿海,北鄰三都澳,南隔黃岐半島與閩江口連接,灣北側、西北側為羅源縣,西側、南側為連江縣接壤。羅源灣形似倒葫蘆狀,由鑒江半島和黃岐半島環抱而成(圖1), 灣口小、腹大,東西長20km,南北寬16km,總面積151.11km2,海岸線曲折,岬灣眾多,呈鋸齒狀,海岸線長155.66km,僅在東北角有一窄口~可門口與東海相通。

圖1 環羅源灣區域地理位置圖
2.1.1港口布局規劃
羅源灣北岸岸線西起白水圍墾東閘口,經獅岐、碧里、牛坑灣、將軍帽,東至濂澳,岸線總長約18km,主要分布5個港口作業區(獅岐、碧里、牛坑灣、將軍帽和濂澳作業區)。羅源灣南岸為可門作業區。西部為港口預留岸線。規劃產業布局見圖2。

圖2 環羅源灣區域產業布局示意圖
2.1.2港口物流產業
2.1.2.1可門港煤炭轉運基地。規劃成為福建省最大的煤炭轉運基地,也是我國沿海北侖港以南唯一的深水中轉港,預計年中轉煤能力達2000萬噸。
2.1.2.2原油儲備基地。在羅源灣北岸選擇古鼎嶼東岸線(深水岸線1800m、可布局30萬噸級泊位4個),建設大型原油儲備基地,發展成為大宗原油貨物儲備中轉港。
2.1.2.3集裝箱泊位。以雞籠嶼~將軍帽之間的深水岸線為主,規劃建設若干個10萬噸級以上集裝箱泊位,牛坑作業區后方約2.5萬畝圍墾區作為未來港口后方的物流基地。
2.1.2.4散雜貨泊位。分布在南北岸港口岸線,運輸貨物主要有:碎石、煤炭、高嶺土、糧食、水泥、石板材、水產品及臨港加工業產品等。
羅源灣規劃臨港產業以港口物流、臨海工業、能源電力、船舶修造、鋼鐵建材、海洋漁業為主體,具體包括:
2.2.1北岸臨港工業集聚區。北岸羅源縣的五個工業集聚區包括:泥田工業區、金港工業區、牛坑灣工業區、福州臺商投資區、管柄工業區;依托深水港口,以億鑫鋼鐵、德盛鎳業、三金鋼鐵、華東船廠等項目為龍頭,規劃發展鋼鐵、電力能源、船舶修造、建筑材料為主導的臨港產業群。
2.2.2南岸大官坂工業區。南岸連江縣規劃的開發區包括:可門港經濟區、福州市臺商投資區,規劃以石化、鋼鐵、電力、修造船等大型臨海工業和物流業為主導產業。
福州港規劃為沿海主樞紐港,重點開發外海深水港區。羅源灣港區以可門作業區、將軍帽作業區大型能源、礦石深水泊位為主,積極參與全國大型干散貨物流的港口中轉儲備布局,以福銀和京臺兩條高速公路、向莆和鷹廈兩條鐵路帶動福州港開拓縱深腹地,使羅源灣港區具備成為輻射江西等內陸和海西經濟區的儲運中轉條件。羅源灣北岸已建成獅岐港區3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南岸可門7萬噸級深水碼頭及萬噸級重件碼頭、10#、11#煤炭儲運碼頭;北岸碧里2個5萬噸級碼頭,南岸4個5萬噸級多用途和干散貨泊位正在建設。
在臨港工業區開發建設方面,以白水、松山和大官板圍墾為載體,華電、魯能、億鑫、三金、德盛鎳業等一批企業為龍頭,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鋼鐵、機械為重點的臨港工業。其重點規劃布局特征:
2.3.1羅源灣能源工業。依托可門、將軍帽港口作業區,以可門電廠和羅源火電廠項目為龍頭,加快建設以燃煤為主的港口型電力工業,形成我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2.3.2羅源灣鋼鐵、機械加工業。依托碧里、將軍帽等深水岸線資源,在羅源經濟開發區布局億鑫鋼鐵、德盛鎳合金等龍頭項目的基礎上,發展金港(白水墾區)工業集中區鋼鐵和金屬加工業,大官坂鋼鐵和機械工業,延伸產業鏈。
2.3.3羅源灣船舶工業。布局羅源華東、冠海船廠等船舶修造項目,延伸船舶修造及配套件產業鏈。
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羅源灣區域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1-2],得出與羅源灣發展的戰略四邊形如圖3所示,此四邊形的重心落于第III區域內,羅源灣發展總體應定位為防御型戰略。防御型戰略的目的是降低被破壞的風險,減弱任何外部因素所產生的影響,雖然防御性戰略通常不會提高競爭優勢,但有利于加強競爭地位,捍衛最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維護自身競爭優勢。

圖3 環羅源灣區域發展戰略四邊形
羅源灣區域資源優勢是深水港口資源和豐富漁業資源,以及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州中心城市北翼的地理區位優勢,在承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臺灣三個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和要素輻射,促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劣勢方面,羅源灣港區后方陸域腹地有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緊缺;羅源灣地處閩東中部,與三都澳、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東山灣、廈門灣等面臨同等的競爭發展機遇,并無明顯的機遇優勢,從而使其威脅的制約力度加大,因此只有維護現有優勢,才能在發展中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從SWOT角度分析,羅源灣區域發展應注重減緩自身產業結構劣勢、土地和水資源劣勢,以及有限的港口發展空間、區域生態環境劣勢、產業矛盾沖突等劣勢;規避競爭威脅,選擇周邊區域難以發展、自身又具有優勢資源的產業。具體應發展需要港口運輸大進大出的、用地少、用水少、環境污染小的現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臨港工業為支柱產業,將區域產業定位為集海洋經濟和臨港工業為一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北翼生態港口工業城市,把羅源灣建成海峽西岸重要港口加工業和物流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港口物流業,適當發展能源、鋼鐵工業、機械加工及船舶修造業等臨港工業,形成環羅源灣的港口物流基地。
羅源灣港口資源優勢明顯,規劃鐵路、公路和海運等交通系統齊全,環羅源灣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具有如下特征:(1)灣內口小、腹大,水環境容量有限;(2)海灣四面環山,風速較低,主導風向為NE,大氣污染物沿灣口向灣內輸送,擴散條件不佳,大氣環境容量較小;(3)區域水資源匱乏,需要通過敖江調水工程解決臨港工業發展供水問題;(4)土地資源稀缺,臨港重工業屬土地、資金、人口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供應。解決羅源灣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瓶頸的有效途徑是利用灘涂圍填海和沿海辟山造地。(5)漁業和灘涂淺海養殖資源豐富,臨港工業開發與海水養殖經濟產生尖銳的矛盾。
規劃的臨港重化工業以高通量物流和高物耗、能耗為主要特征,需要大型深水港口岸線資源。需要全方位、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具備海運、鐵路、公路運輸能力。土地資源需求量大,為保證后方陸域土地供給,需要進行大面積圍填海工程和土地整理開發。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水資源消耗大,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給能力。
規劃臨港重化工業以高消耗高排放為主要特征,發展需要良好的水環境容量和海灣水動力條件;火電行業發展需要區域良好的大氣擴散條件和大氣環境容量;大規模海灣工業發展、圍填海工程對海域生態是一種嚴峻的考驗,需要具備維持海灣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生態承載力。
4.3.1火電能源
水污染以海域溫排水為主要污染源,將引起局部海域海水上升,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羅源灣為封閉型海灣,灣口南北兩岸規劃大容量的火電機組將導致灣口區域海水水溫大幅度上升。大氣污染物以SO2、NOx、煙塵為主,且排放總量大,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較明顯,并可能導致區域酸雨率大幅度上升。
4.3.2鋼鐵行業
水污染物以鋼鐵過程中排放的COD、懸浮物、酚類、石油類、重金屬、氟化物等為主。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SO2、粉塵、煙塵、氟化物、CO等。點源排放高度在30~80m,存在較為嚴重的無組織排放,對局部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存在較大的影響。
4.3.3石化行業
水污染物主要為生產過程中排放的COD、BOD、石油類、芳烴類有機污染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的特征污染物。大氣污染物主要產生于化學品儲運、化工裝備生產過程排放的SO2、烴類、氮氧化物、苯及其同系物以及其它有機廢氣。
以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約束條件,應用SWOT分析方法對羅源灣產業布局規劃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羅源灣產業規劃未能充分考慮羅源灣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短缺、環境資源的劣勢、以及將產生的社會矛盾等問題,也未考慮港口服務的腹地和需求較小、難以成為大型散雜貨運輸中轉港的現實條件。羅源灣產業結構近期應以現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臨港工業為支柱產業,以高優農業(水產養殖)為重點產業的產業結構;控制并限制高污染行業的引入,節約土地資源。遠期在港口加工和物流產業高度發展時,水產養殖業逐步退出。
羅源灣的自然資源包括港口資源、淺海灘涂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濱海礦產資源、濱海林業資源等。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為港口資源(深水岸線61.73km,可建設70多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和淺海灘涂資源(灣內水域總面積226.7 km2,其中灘涂面積104.71 km2,占灣內水域總面積的45%,2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74.85 km2)。羅源灣區域港口資源優勢明顯,漁業資源豐富,但是港口和臨港工業發展是一對難以協調的矛盾,需要在區域發展戰略決策層面進行抉擇。研究結果表明[3],羅源灣港口資源約為漁業資源的3倍。因此將羅源灣規劃定位為福州港重要港區、臨港重工業基地,從優勢資源優先開發利用角度分析是合理的。
雖然羅源灣區域內水系比較發達,但流程短促,蓄水功能差,時空分布不均,淡水資源較為缺乏,特別是東南部沿海地區缺水情況較為嚴重。水資源承載力是制約羅源灣臨港重化工業發展規模、類型的重要因素。規劃通過敖江跨區域調水工程,可解決羅源灣南北兩岸中遠期水資源的可持續供應。在敖江調水前提下,羅源灣區域水資源對人口的承載力預測結果見表1。至遠期2020年,水資源可承載的人口接近預測人口,區域發展需要以節水型產業為主導。

表1 環羅源灣區域水資源人口承載力預測
臨港重化工業不僅需要天然良好的港口資源,而且需要大面積的后方陸域作為工業發展用地。羅源灣開發土地資源以圍填海工程造地為主,目前可資利用的圍墾地有松山圍墾、白水圍墾、馬鼻圍墾和大官坂四大墾區,擬開發利用的填海工程有牛坑灣圍墾以及碧里、可門港區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羅源灣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瓶頸,但是發展的空間受到土地生態適宜性的限制,對臨港工業遠期規模產生制約。
在羅源灣開發建設臨港重型工業,需要解決海灣水環境容量、大氣環境承容量等瓶頸制約問題,并以此作為產業規模和布局的環境約束條件進行開發規劃[4-5]。羅源灣區域產業發展可通過污水深海排放和引水灣外排放等工程措施,解決灣內水動力條件弱、環境容量小的制約問題。灣外排污口可分別設置在灣口北岸(黃沃)和灣口南岸(山碴)。對于大氣環境容量的制約,須通過優化、限制火電、冶金、石化產業布局和規模,實現區域環境容量的優化使用。如整個區域的火電行業總裝機容量應控制在11000MW以下,遠期根據當地環境空氣質量變化實際情況再考慮擴大火電機組容量[3];新建、在建火電機組必須采取煙氣脫硫脫硝措施,近期煙氣脫硫效率需大于90%,脫硝效率大于50%;遠期煙氣脫硫效率需大于98%,脫硝效率大于80%。
環羅源灣區域灣內口小、腹大,水環境容量有限,海灣四面環山,擴散條件不佳,大氣環境容量有限,區域水資源匱乏,土地資源稀缺,漁業資源和港航資源利用矛盾突出。區域規劃主導產業重點包括港口物流、冶金鋼鐵、能源電力、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要求高,需要通過敖江調水、灣外排水、填海造地、海域生態服務功能調整和產業布局、規模限制等措施,實現區域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 韓延星,魏清泉.珠海市金灣區功能定位與發展構想[J].熱帶地理,2003,23(1):53-58.
[2] 王爽.佛山市南海區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7,20(12):12-15.
[3] 張絡平,劉用凱,石成春等.環羅源灣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研究[R].福州:廈門大學,福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2008.
[4] 劉曉麗,方創琳.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5):35-42.
[5] 張紅.國內外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述評[J].理論學刊,2007,(16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