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述思
痛斥中國人瘋狂“拜金”,遠沒有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重要。我們寧要法治呵護下的平等“拜金”,也不要人治主導下的拜權力、拜關系
看到這個題目,勸您別假裝清高,趕緊聲稱世界上有好多東西比錢更值得追求。愛錢不是罪過,最多顯得不崇高、不純粹,不那么超凡脫俗,但至少不裝孫子。不過,當一個民族普遍都最愛錢,整個國家因此成為全球頭號拜金王國的時候,作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的傳人,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和大國崛起要求的精神氣質相悖。
據美國《世界日報》日前報道,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多數人心目中金錢的地位,現在比金融危機前更重要。報道說,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更相信“金錢萬能”的說法,現金尤其重要。中國有69%的受訪者認為金錢代表成功,只有近鄰韓國能與之爭鋒,而過去經常被我們義憤填膺譴責的金元帝國美國,這個比例僅有33%。
剛開始還以為這又是西方為妖魔化偉大祖國精心設計的陰謀,但《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網隨后對此做了調查,結論更加震撼:超過60%的中國人承認自己“拜金”,超過95%的人認為中國人“拜金”嚴重。
網友們還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之所以中國人混成全世界頭號“拜金”族群,有GDP至上觀念、忽視文化教育、法治建設滯后和西方國家影響等原因。其實,沒必要因此過度自卑。比如東亞三強中日韓都相當“拜金”,彼此難分伯仲。巧合的是,這三個民族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事實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真正有資格愛錢的人都是王侯將相、達官貴人。為了維護這一特權,拼命設置制度障礙,壓制庶民發家致富的欲望,比如封建社會結構常年按士農工商排序,成功保證了集體貧困了5000年。直到改革開放,普通人才有了光榮致富的權利,而且迅速完成了勞動創造價值到資本創造財富的升華,這是偉大的進步。當然,沒有人希望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僅僅停留在“拜金”層面。
“杯具”是,綿延數千年的儒家文化從來沒有幫助中華民族形成過真正的信仰。中國古代的所謂“忠君愛國”、“舍生取義”、“仁愛禮儀”、“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等都是為了維護帝王統治、教化萬千子民形成的信念,世俗化、功利化、實用化色彩濃厚。這與西方完整的宗教信仰體系有著天壤之別。
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教倫理決定資本主義形式,中間存在一個資本主義精神。勤奮、忠誠、敬業,視獲取財富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數百年時間才醞釀出來的資本主義生活秩序。當然,還有相對完整的法治體系和全社會對規則的皈依。這樣,也變相揭示了為什么西方富人從事慈善事業者眾多而中國富人更熱衷于奢侈品消費之內在根源。溫總理奉勸先富的人一手拿著《國富論》、一手拿著《道德情操論》是切中肯綮的。
現在的麻煩在于,由于體制的壁壘關山難越,法治市場經濟在與權貴市場經濟PK中無法光榮勝出,導致致富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專利,馬太效應日益凸顯,貧富差距加大,使得多數人的“拜金”夢逐漸淪落為白日夢。久違的仇富風潮日熾,著實讓人憂慮。所以,痛斥中國人瘋狂“拜金”,遠沒有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寧要法治呵護下的平等“拜金”,也不要人治主導下的拜權力、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