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學
讓美走進美術課堂
■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學
長期以來,我們的兒童在苦不堪言的應試教育中喪失了天真、童趣,使興趣走向空白、思維走向萎縮,如:在美術繪畫想象課上,許多發達國家少兒畫的太陽是七色的、多彩的,而我們的孩子畫的幾乎都是紅一色,大膽的想象與創造被扼殺了。怎樣把童真童趣、歡歌笑語、想象與好奇還給孩子們,這是值得小學各科教師在課內外活動中深思的主題。美術教師應該把學習美術真正變成一件充滿激情和樂趣的事。
在我校陽光文化的精神指導下,依據美術新課標理念,我們總結美術課堂文化的精神在于“追求和諧、完美、創新”。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美術教師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學生努力構筑自己的理想,追求卓越,追求和諧、完美的美術境界,不斷進步。在這種美術課堂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學會“賞美、愛美、呈美、創美”。教學中,我們將美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通過每一課的學習,逐步感受和領悟藝術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在學校的教學流程模式的指導下,我們總結了美術學科學習的過程模式:定向導入,欣賞美——教學互動,感受美——自主創作,體驗美——和諧發展,展示美。
導入是學習的開始,教師要多采用啟發教學,做到“以美激趣”。只要我們選擇了最好最恰當的方法手段,就能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化枯燥為魅力。
(一)以復習舊知識導入:在教學中國畫《動物的臉》一課時,為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筆墨技法創作畫面,體會筆墨的趣味,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墨分五色及中鋒、側鋒的用筆方法,為下面的課程做好了鋪墊。
(二)以故事導入:在教學《小鳥的世界》一課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鳥及鳥背景和鳥的關系,激發他們的繪畫興趣,教師設置了童話故事導入新課,森林里的樹被砍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山坡,小鳥沒家了,怎么辦?讓學生明白了鳥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而為畫出豐富畫面奠定了基礎。
(三)以情境導入:在一節色彩創作課上,教師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欣賞法國畫家波納爾的作品《早飯》。欣賞時,教師沒有告訴學生畫題,而是讓學生直接感知作品之趣味及畫面以外的東西。學生答:“小女孩背面墻上是桔紅色,很溫暖,感覺她的生活很幸福。”畫面所呈現的桔紅色、淡黃色等色彩構成的暖色調,一下子沖擊了學生的視覺,首先使他們感受到了畫面溫馨的色彩。
(四)以聽音樂導入: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映,在美術課中適當地引用音樂教育大有裨益。如在欣賞課中,我們一邊聽著古箏彈奏的《春江花月夜》,一邊欣賞著范寬、馬遠的筆墨丹青;一邊聽著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一邊品味著莫奈、雷諾阿的流光異彩。引導學生在大師的美術作品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并通過點、線、面等造型語言來表現音樂作品。
(五)以多媒體導入:在《我的夢》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出示自己制作的電腦課件,展現一組色彩絢麗、內容神奇的畫面,結合美麗的畫面,在輕柔、縹緲的音樂聲中,教師用有情有感、抑揚頓挫的語言描述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夢境,使同學們完全沉浸在夢幻的美麗和神奇之中。
在繪畫中老師可以從自然里豐富的色彩、線條入手,離開課堂走向美麗的大自然,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細心觀察和感受客觀事物,然后根據學生已有經驗設計問題。學生則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設疑與與釋疑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要以生活為切入點,點撥學生的經驗感受;例如美術教材《畫里的節日》一課中,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了解我國重大傳統節日的習俗、特點。為了調動學生好動的天性,為了使學生能自主體驗節日的快樂,為了能夠將學生心中豐富的審美體驗表達出來,教師設計了表演活動:電腦屏幕上展現幾組節日的畫面,如:火把節、潑水節、教師節、秧歌節……學生仍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先互相討論、分析其節日的特點和活動內容,然后分配角色,穿戴上老師準備好的節日服裝,選擇與節日活動相應的道具,在歡快的節日樂曲中自由、大膽地表現!這樣的參與加深了學生對節日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強化了學生的審美感受。學生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中,獲得對學習的持久興趣和美感。他們的動作雖然稚樸,但臉上的笑容、體驗的快樂卻是那么真切、深刻。(2)問題要循序漸進,有一定的探索性。對低年級的學生,在進行添加繪畫的游戲教學中,應注意道具的色彩多樣性和形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色彩辨認能力。(3)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尊重學生的自主創新。例如在教學生怎樣設計紙拖鞋時,可以問小設計師:在設計紙拖鞋時會考慮哪些問題呢?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設計什么樣的式樣;怎么裝飾得漂亮;選什么顏色;大小是不是合腳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自主創作是學生動手參與的一種方式,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探索。如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畫一畫等,進行有主題的想象或創作,結合語文、音樂、社會、計算機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并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鼓勵。
“交往”和“互動”體現審美教學中的師與生,生與生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在活動中共同參與,交往互動,信息交流,教學相長,自由、民主,形成“學習共同體”。比如:學生在欣賞凡高的美術作品《老唐基畫像》《加塞醫生》時,引導學生猜測這兩位人物是誰,在學生自己欣賞幾分鐘后,展開關于凡高、畢加索兩位大師作品的討論,學生分別將準備好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師生互動氣氛良好。在老師指引下,最終得出結論,看待藝術品,要在欣賞中了解繪畫內容及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感受。在欣賞作品時,我肯定學生觀點并加以引導,因為這是學生思維新穎性和獨到性的體現,是他們要求解決的困惑。師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學生在創造一個美術作品時,教師應轉換監督者的角色,做參與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勵互相合作,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學生交上作品時,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樂,對有些創新之處,除了表揚,還要表露給大家。在這種愉快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審美快樂也會得到強化。
作為創作展示美這一部分的設計,主要考慮如何強化學生的成功感,梳理自己的藝術感受。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一切美的因素,引導學生發現美;要調動學生自己想象的沖動,利用多種新奇、生動的方法激發學生創造美。
濃縮生活形式設計活動是行之有效的開展美的課堂文化美術教學方法之一,能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實踐能力、審美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態度都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活動方式的設計要體現教學的科學性。首先,活動內容要體現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濃縮);其二,活動形式要有新意,能激發學生全面參與;其三,活動要有意義,不嘩眾取寵,讓學生通過活動有所收獲。例如《紙拖鞋》的活動體驗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內容:(1)布置展銷會。(2)“賣拖鞋”,請一些小朋友上臺推銷“產品”(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拖鞋)。(3)“買拖鞋”,學生互相欣賞評價作品,然后將小花朵放在要買的拖鞋上。(4)比比誰的拖鞋賣得多,評出最佳設計師。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參與了評價,培養了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與實踐能力。
課外延伸拓展思維,這一方法是指在繼課堂教學后點撥學生尋找課堂與生活的聯系點,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例如:在教學利用廢紙盒進行“變廢為寶”的創造后,點撥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更多的能“變廢為寶”的材料。“美的課堂文化與其說是建立聯系不如說是發現聯系。它要求教師不僅要發現學科知識內在的關聯和共性,還要使學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認識學科知識與其他領域之間內在的聯系。”將課內延伸到課外,將一物聯系到另一物,舉一而反三,是美的課堂文化美術教學的特色,是讓學生自然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內在聯系的有效方法。課外延伸,拓展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體驗和對生活的感知,實現經驗的持續增長。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