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既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又是一個蘊含著豐富情感世界的科學,是認知與情感的天然結合體。因此,數學教學的課堂,不是單純的認識的課堂,而是具有認知和情感兩種素質教育的陣地。
一、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
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幫助學生消除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形成安全感,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探索與創造之中。教師要用和藹可親的語言,如“老師也有些想法想與同學們交流”“你看老師的想法怎么樣?”“老師還有什么沒講明白的嗎?”等,使課堂的信息交流平等化。在交流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不輕易武斷地說“不對!”“錯了!”而應巧妙地運用激勵性語言、默許的眼神等,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滿足兒童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二、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應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以奇激趣、直觀激趣、競賽激趣、故事或游戲激趣等方法,讓學生進入悱憤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達到師生心理上的互動,心靈上的共鳴。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首先向學生提出:“有一個父親,40周歲才與兒子一樣過第10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一個新奇的問題,使學生迅即進入探索狀態。又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上課教師給學生講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分給猴1一塊。猴2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猴2兩塊。猴3更貪,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讓學生分別發表意見,教師出示三塊大小一樣的餅,通過師生分餅、觀察和驗證,得出結論:三只猴子分得的餅一樣多。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聰明的猴王是用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們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學習了“分數基本性質”就清楚了。課前讓學生聽故事,學生會立即被吸引,自然興趣濃厚。而通過故事設疑,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用愛心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
在教學工作中,要善于根據數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滲透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用愛心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數學科知識聯系緊密,一環緊扣一環,若某個知識點沒掌握好,必然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知識的學習,要充分利用課內和課余時間,一邊進行新知識的講授,一邊進行查缺補漏,盡最大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系統化。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采取區別對待,分層要求,分類指導,分層布置作業、練習等。如對頑童的教育,每一位教師都頗感棘手,他們的持久性差,反復無常,常常是出爾反爾、陽奉陰違。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更要用愛心持之以恒、不厭其煩地去引導,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教師對他們愛的教育,痛改前非,成為好學生。如學生小邱,有一次,他在上課時偷看小說,我發現后對之提出善意勸阻,他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后來我收了小說,他產生了不滿情緒。在第二天上課故意公開看小說,還與同桌同學大聲說話,并用奈其何的眼光瞧著老師。課后我找邱某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之處,決心改正。然而,立志容易,要堅持下去卻要靠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為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心地去捕捉他心靈深處的每一處起伏,發現不良的苗頭,及時給予引導,使他覺得老師的愛心時時伴隨左右,自然而然,自覺地約束自己。經過持之以恒的長期細致、耐心的教育,他不但改正了缺點,自覺遵守課堂紀律,而且在學習上積極向上,學習成績由原來的60多分提高到90多分,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和意志的提升,使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應把認知和情感融為一體,使之彼此促進,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熱情和真誠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長足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