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那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該從何做起呢?我從組織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開始,主要由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轉變自己的教育意識
以前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重視向學生灌輸書本的知識,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合作、交流;重視已有結論的死記硬背,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重視完成課本練習,忽視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學生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往往感到困難,正是“高分低能”的寫照。因此,老師要做到不只為考試而教,學生不只為應試而學。放下老師的架子,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讓他們學得愉快,學有所用,培養能力。
二、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組織課堂教學
1. 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著大量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指導學生學習數學,不但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而且利于獲取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利用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采用下面的談話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金魚嗎?
生:喜歡!
師:老師想養金魚,只是沒有金魚缸,我想做一個長方體金魚缸,你們能幫老師計算需要多少玻璃嗎?
生:長、寬、高要多大呀?
學生喜愛金魚,知道長方體金魚缸只有五個面,當他們知道長、寬、高后,都主動地計算著,方法多種多樣。若我們能多花心思創設生活情境,學生就能在熟悉、寬松、有趣的環境學習。
2. 利用實物,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強動手操作、合作探索。
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若在以前的課堂教學,我通常讓學生自學、質疑、討論,再由老師精講,從而歸納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現在則利用學具盒中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按下面三個要求操作:(1)用4個小正方體擺成一行,成為一個長方體;(2)每行擺4個小正方體,共擺3行,成為一個長方體;(3)每行擺4個小正方體,3行為一層,共擺兩層。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與長寬高的關系。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猶如在家“玩積木游戲”,開開心心地操作、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避免了死記硬背公式的現象,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得活、記得牢。
3. 設計生活化的課堂練習。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課堂練習內容都來自課本,學生會感到枯燥,難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于是,我嘗試從生活實際編出一些數學問題。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另設計下面兩道練習:①小明家做一個長80厘米,橫截面邊長20厘米的通風管,至少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厘米?②小明家又要砌一個長12分米,寬6分米,高5分米的水池,若在水池的底部和四周貼上瓷磚,貼瓷磚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用長2分米,寬1分米的瓷磚,至少應買多少塊?這樣的課堂練習,既能使學生鞏固新知,又讓他們知道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培養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加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數學實踐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教學“利息”,讓學生到信用社調查存款方式和利率,若存自己的“壓歲錢”,用哪種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多一些?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讓他們調查周圍的學生和家長對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并制成統計表;教學“圓的面積”后,量一量家中圓形物件的周長,并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冰箱、衣柜、消毒碗柜等物體的體積;教學“求平均數”,計算所在學習小組或其他小組某次數學單元檢測的平均分,如此等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活動空間,讓他們在課堂、家庭、社會進行實踐活動,利于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動手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總而言之,數學離不開生活,我們要加強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樂學、會學、會用。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