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成績、能力、性格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力點。
一、落實具體的學習內容
合作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有意義的過程,要使小組合作具有價值,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開合作的學習目標,安排恰當的、具體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的活動內容、學習材料和探究任務。一般來講,在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處可設計一些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如:在復習八年級下冊第11課《偉大的歷史轉折》時,讓學生課前分小組分別調查自己家或親戚鄰居家承包土地、種植作物及收成情況。這一過程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設計問題,兩人負責調查記錄,一人負責整理并匯報,讓學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務。
二、布置難易適當的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難易要適當,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他人協助也能完成,就會失去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的合作也會失去動力;如果太難,小組通過一定的努力仍不能達到目標,便會飽嘗失敗的苦果,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設計的討論題既要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內容的難易應確定在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層次。這樣,才具有挑戰性,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才能發揮小組這一“學習共同體”的獨創性、創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戰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值得探索的創造性問題,都可以利用小組合作進行學習。比如我在復習九年級歷史關于“科技革命”這一專題時,談到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作用這一問題時,學生有一點了解但又不是很明確,后經過小組調查黃埠鞋廠發展狀況并進行討論,小組內形成了共識,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靈活組織課堂討論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小組討論能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交往、互動的機會。但合作討論對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的我校來說,也有弱點,在表面熱熱鬧鬧的討論下,難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地參與,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有“渾水摸魚者”,有“離題太遠者”,有“隨波逐流者”。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非常重要。
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內容。討論內容既要針對教學目標,又要突出討論特點,應具有啟發性、思考性、探索性和開放性,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和討論活動不斷處于最佳狀態。
其次,為了使課堂討論取得良好的效果,應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成為小組討論中的一員,參與其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教師要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思,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如:我在復習八年級下冊第1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時,組織學生進行臺灣問題知識大比拼,在搶答前先讓學生進行討論,我在參與討論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對臺灣地理還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向學生展示了臺灣地形圖和氣候圖,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再讓學生進行討論,效果就完全不同。
最后,為了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除了認真組織好小組討論外,還必須做好小組討論后的匯總工作。通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學生匯報討論結果的形式,鍛煉學生總結、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組和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補充與交流,鞏固和擴大小組討論的成果。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以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