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情感因素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習。學生良好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有助于克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濃厚的興趣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健全的品格和個性,是中學英語教師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調動學生積極情感因素的措施
1. 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信心
(1)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如果喜歡某位教師,就常常喜歡他所教的課程。英語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時刻用信任的目光、贊許的微笑,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科的懼怕感。其次,教師應幫助學生解決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學生體會到教師指導的正確性和高效性,使學生從內心佩服教師、信賴教師。再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注重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信。
(2)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立場思考,要包容學生,善待學生的錯誤,讓所有學生在同一節課中都有所收獲,有一種成就感。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挖掘教材潛能。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容中積極的情感因素,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相聯系,模擬真實生活情景,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形象,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電話對話、購物、談論自己的愛好、談論自己喜歡的電影類型、介紹自己的家人等。
(2)游戲教學。如擊鼓傳花、蒙眼猜物、聽音辨人、滿堂笑等,甚至還可以模仿“幸運52”節目中的猜詞游戲。但要注意,游戲活動不是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應由教師組織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周密計劃,讓其更好地為英語教學服務。
(3)利用多媒體教學。課文中的角色變得鮮活起來。課本上靜止的人都動了起來,黑白的畫面變得五顏六色,學生上英語課就象看動畫片,感覺新奇,接受新知識的速度也會隨著加快。
3.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合作者雙方積極參與,激發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語言交流。如果合作者中有一方參加活動不夠積極,另一方會幫助、鼓勵、帶動他一起完成任務。合作使學生懂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彼此了解并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互相促進。
二、課堂教學的對策
1. 重視綜合知識的滲透
以內容為依托的課堂教學活動(Content-based Activities),實際上就是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綜合知識,可以使學生心理上去除為英語而學英語的畏懼感和枯燥感,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當然,綜合知識的滲透應該充分注意難度和量度的調控。在難度方面應做到淺嘗輒止,切不可過于深入;在量度方面應注意以英語知識傳播為主,綜合知識滲透為輔,不可主次顛倒。
2. 注重備課中心的轉移
傳統的備課方式往往只備教材,不備學生,實際上,學習動機已經成為近年來外語學習中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學校也應把學生學習動機研究正式列入教師教案必須涉及的硬性任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導教師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切實做到因材施教,以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培養課外學習的能力
電腦網絡檢索已經成為一種現實而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使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不再成為遙不可及的事情。教師應適當利用課堂時間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絡信息檢索的基本知識,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語言與文化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上課時進行討論。這樣不但能激發有條件進行網絡查詢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堂討論,還能讓沒有條件的學生共享知識。
4. 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事實證明,不少中學英語教師要么對一些教改理論不求甚解,要么沒有很好地把理論與自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很多教師偶爾關注一些教改理論,也只是為了寫論文,以應付職稱評聘或是學校布置的教改任務。要切實做好教改,除了教師自身要真正做到終身學習以外,學校也應該進行充分調研,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引導教師認真做好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工作。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調動學生自信、興趣、合作等積極情感因素時,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從視覺、聽覺等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加強交流,消除膽怯、隔閡的心理,鼓勵他們通過互幫互助達到同一目的,從而為提高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