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的過程中,我校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活動生成”的“以活動促發展”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我們知道,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實現的,這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而教育要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那么,如何構建“以活動促發展”的生態課堂呢?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開始,老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方法,將學生引入情境。學生一旦入了境,學習的興趣便會油然而生,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景。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個故事、一個視頻、一個謎語、一幅畫等都可以起到誘發興趣的效果。而在《七顆鉆石》一課中,教師先給學生播放“大熊星座”的視頻片段——在神秘的夜空里,繁星點點,其中有七顆星星尤其大而明亮,猶如一只大熊貓活在夜空似的。當這一景象生動而又形象地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時,大家都“哇”地一聲驚叫起來,接著便不由自主、交頭接耳地議論紛紛——有的疑惑地說:“這幾顆是什么星星啊?怎么這么大這么亮?”有的不敢肯定地說:“這七顆星星好像是北斗七星,我在夜晚看過?!边€有的神氣地說:“這不就是大熊星座嗎?”……這一幕充分地體現了視頻對學生的強烈視覺吸引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的激情。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也為后面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了氛圍。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活動生成。這是整節課的核心,也是語文素養的動態生成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九冊《小橋流水人家》一課中,讓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文章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邊讀邊在句段旁作批注;然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接著展示交流探究學習的成果:以小組為單位派出發言人匯報探究學習中的發現和體會。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進行點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這樣,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才可能是活的、開放的,又是緊密圍繞學習目標的。活動教學應是探究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研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并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師生、生生、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角色的互動過程。
第三環節:整理提煉,強化體驗。教學不是詞語、句型的操練,也不是單純為了語言的發展,它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習慣、心理感受能力、意志品質、情感和交往能力等整體素質的發展。我們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積累,使學生獲得積累學習的方法,對活動過程中生成的知識、能力、個體感受進行體驗強化。如:在《梅花魂》教學中,讓學生回歸整體,暢談收獲。教師是這樣處理的:首先通過回顧課文內容體會課題“魂”的含義,然后提出本文以“梅花魂”為題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再讓學生談收獲。這樣,學生就會明白梅花的秉性,并在感受到海外赤子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的同時又積累了好詞好句。
第四環節:拓展積累,活動延伸。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應給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教學《松鼠》一課,教師在“拓展積累,活動延伸”的環節設計以下流程:首先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接著回讀課文后提出:“讀完課文、看了影片后,你一定更加了解松鼠和喜愛松鼠了。那么,你愿意為保護這些像小松鼠一樣可愛的小動物做點什么嗎?”然后提出:“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能準確、生動地寫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習性。這些寫法對我們有何啟示?”學生很自然會得出結論:這離不開認真細致的觀察。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學著課文的寫法,試著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最后,讓學生讀讀“資料袋”的內容,了解更多的動物朋友。總之,讓學生給文章寫另一個結尾,小練筆仿寫精彩句段,開展訪問調查,古詩文誦讀,課本劇表演,作文競賽等課后活動,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收獲。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