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改革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科學課程的核心目標。因此,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應運用探究式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探究式教學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模式設計(一)教師設疑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習的動機。因此,導入新課可以運用實驗、故事等手段和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創設情境,巧妙設疑,學習通過觀察感知產生疑問、發現問題,引起“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講授化學指示劑酚酞遇堿變紅色這一知識點之前,可取白紙一張,用酚酞試劑畫一朵花,然后將白紙放在貼近一瓶氨水的瓶口處,可見白紙慢慢呈現出一朵紅花,通風處晾干后紅花又不見了。這樣就可以設置問題:“為什么白紙會出現紅花呢?為什么紅花又會不翼而飛呢?”學生見到老師的小魔術,肯定會有探討問題的興趣。(二)學生質疑在強烈求知欲望的驅動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探討,邊讀邊議邊思考。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勇于質疑,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問題,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創新靈感。(三)辯疑解難針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疑難,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動手來探索解決問題,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探索性實驗或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機會。利用新穎而有趣的實驗誘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去思考,使學生從多層面受到感染、激勵,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四)總結歸納在學生探索后,教師要及時性對學生的探索結果進行總結歸納,恰當地給予精講評價。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歸納對比的方法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構建知識網絡。而且,教師要鼓勵學生將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解決新的問題,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二、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要點(一)教師發揮的作用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作用要運用恰當,避免引導中已間接告訴了學生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的話就可以保持問題的神秘感,容易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二)探究的相關內容教師面對一個知識點時,首先要考慮這個知識點有沒有探究的必要,而且還要考慮能不能探究。不能拿到什么就照搬探究模式,這是不行的。如“食鹽能否溶解在水中”這個問題就不必探究了,因為根據生活經驗這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而“食鹽能否無限度地溶解在水中呢?”這個問題對初中生來講就值得探究,因為這涉及到溶解度和飽和溶液的內容。但這個問題對于高中生來說卻不值得探究了,因為他們已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因此,作為探究的內容應該在學生認識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夠解決問題。所拿出來探究的內容不能太容易,太容易不能令學生產生成就感,也不能太難,太難易使學生產生失敗感,喪失學習的興趣。(三)探究的時間一說到探究有些人認為一節化學課從頭到尾都要拿來探究,這是錯誤的。在平時的化學課中,一節45分鐘的課,一般用15到20分鐘來進行探究討論即可,不能整節課都讓學生討論來討論去,最終卻一頭霧水,沒有弄明討論了半天究竟是什么。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既要大膽放開讓學生自由發揮,又要適當控制、引導,這樣有“放”有“控”,才能達到探究的理想效果。而有些探究內容耗時不止一節課的,則要注意統籌安排,合理利用教學時間。(四)探究的程度對于一個問題的探究,究竟要達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的呢?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要把好其中探究的尺度。同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就比高中階段所要學習的簡單許多。如“溶解度”的學習,在初中階段只要知道溶解度的定義,一些常見物質的溶解度等相關內容即可。而到了高中階段則要掌握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等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深入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等,難度就提高了。因此,在初中階段對“溶解度”的學習,只需探究“溶解度”的一些相關的定義、常見物質的溶解性質即可,不必探究過深。(五)注重課外探究為了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課外可以組織一些有關化學知識應用的調查、觀察、實驗等活動,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比如對附近一些河涌進行調查,進行一些檢測水質污染力所能及的簡單實驗等,這些無疑會加強他們的環保知識及學習化學的興趣。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