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的富民思想是其仁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對富民的深刻認識及其對富民的態度,不僅在其所處時代有現實意義,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孔子的富民思想在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也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孔子;富民思想;和諧社會
孔子的富民思想在學術界往往被忽略漠視,許多情況下只被作為義利觀的附屬部分提到,抑或提及也只是點到為止。我們認為富民思想是孔子仁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圍繞孔子的富民思想展開論述,以期引起更多人來關注和研究它,使之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春秋時期孔子的富民思想有其重要意義
孔子在《論語》中正面論及富民思想的有下面這些片段:“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貴在天。”等等。從以上言論我們不難把握孔子富民思想的基本內容。首先肯定人獲取財富的正當權利;其次孔子認為在財富面前,應有道德自律的精神;再次孔子認為財富的得來必須符合“仁”“義”的標準。
孔子的富民思想還體現在主張統治階級對民眾的剝削不應該采取竭澤而漁的辦法。主張為政要寬,“寬則得眾”(《陽貨》),提出對民眾要“富之”(《子路》)的主張。他的富民主張又是同富國聯系在一起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因此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他主張正常地發展農、工商業,還應輕賦、去奢、從儉。關于輕賦,孔子主張征收十一稅。“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對曰:‘盍徹乎。”(《顏淵》)“徹”是征收十一稅。同時,孔子也提出了節儉的思想:“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述而》)
在財政開支上孔子主張:“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為政者節約開支,從理論上說便可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這便是愛人。不要在農忙時節征發徭役,以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在財政征收上,他堅決反對聚斂,反對過分地搜刮百姓。
在春秋戰國這個動蕩不安的特殊時期,孔子提出的富民思想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李澤厚曾指出:“孔子的時代已開始‘禮壞樂崩’……部分氏族貴族則拋棄陳規,他們以土地私有和經營商業為基礎,成為新興階級并迅速富裕壯大。”孔子提出的富民思想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時這些新興階級的出現提供輿論基礎,有益于奠定春秋后期人們追求財富的思想。富民思想也符合世界經濟思想的發展過程。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分析是“大體說來,越是古、越是占上風的觀點就越是強調倫理規范對人們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所以孔丘的這一財富觀點從世界經濟思想的發展過程來看也是合拍的。”我們姑且不論孔子是站在何種立場上來評價經濟活動的,也不論他的經濟思想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能夠用倫理道德自覺地從一定的范疇約束經濟活動使之有秩序地進行,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這個兩種制度進行殊死搏斗的風云際會時期,孔子這種用倫理制約經濟活動的思想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社會實際意義。
(二)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和精神需求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肯定人對財富追求的欲望的合理性。人類從蠻荒的遠古到現代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是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水平的結果,是不斷擺脫貧窮落后和愚昧無知的過程。孔子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一個國家如果政治清明,而自己卻貧窮是一種恥辱。財富對于多數人來說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靠后天勞動才能創造,這就需要一種主動性。所以孔子說“學也,祿在其中矣。”(《為政》)要想得到俸祿首要條件就是學習。“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這里,孔子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對世人追求財富作了大膽的肯定。很明顯,他認為所有的人都具有追求財富的權利。
人本主義哲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層次論”,指出人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同時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即精神生活獲得滿足的需要。人的這種特有本質決定了他的精神需求總是處在不斷提升之中,并且力求完美。而孔子的富貴依“仁”的“仁”就是一個趨向完美的、開放性的精神涵容體系。它把對財富的追求與超越性的精神品格聯結起來,使人們在追求財富時不致淹沒于物欲之中,從而有效地協調物質和精神之間可能出現的緊張關系。將富貴與“仁”并提可以看作是孔子物質和精神并重的思想。
(三)起到了引導正確競爭觀念、匡扶世風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著掠奪財富與疆域的不義之爭。由于沒有統一的政權可以號令天下,整個社會陷于各自為政的混亂之中。舊有的社會規范——“王宮之學”已經被打破,因此諸家均以重建社會秩序為己任,試圖為現實社會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倫理道德規范以拯救已經失去協調能力、運作衰微的舊制度。孔子提出以仁學為核心的儒家行為規范以昭天下。其富民思想,財富的本質仍然要符合仁義,把仁義與財富統一起來,才能正大光明地去追求財富,否則不愿不屑更不能為之。這對靠競爭求生存的社會是一個有力的倫理道德約束。首先它倡導了新型公正的競爭觀念。春秋時期,不擇手段謀求財富,巧取豪奪,以強凌弱是常見的社會現象。因此,孔子提出“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這里的“道”也就是“仁”。其次,“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又將財富獲取的標準提到“義”的高度來認識。他還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說法,從人格力量及內在精神上要求儒家弟子面對財富保持應有的清醒和距離。
二、歷代對孔子富民思想認識的誤區
孔子的富民思想經過儒家子弟世世代代的傳播,源遠流長地浸潤著中華民族精神,影響著傳統國人的個體人格修養。但是歷代人們不但沒有充分認識孔子這種富民思想在民族精神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而且有時又把富民思想糾結在義利觀中一齊加以詆毀。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主要是因為在認識上存在誤區。
(一)受“天命論”的影響
因“富貴在天”而導致對孔子富民思想的部分否定。持這樣的論調者認為孔子在肯定財富可以獵取的同時又給它灌輸了宿命論思想。一向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人生取向是積極入世的。“富貴在天”是否和孔子倡導積極追求財富的思想相矛盾呢?孔子認為只有歸依仁義才能獲得財富,事實上當時許多巨富背離仁道甚遠,歸依仁義的人卻貧困不堪。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孔子只有用莫測的“天”來涵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古代人之所以成為宿命論者或者天志論者,是因為他們對于宇宙以及社會現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緣故。人類認識的局限在任何時候都存在,我們沒有必要因噎廢食。辨正客觀地理解前賢的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接受并弘揚優秀的文化遺產。
(二)用“階級論”劃分
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言論得出孔子將富民的觀點賦于了階級內容。認為“君子”是指統治階級及知識分子,“小人”則指勞動人民。此種論調自是不攻自破。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是指面對財富表現出來的人格境界的高低,決不是用財富的多少來劃定人的階級屬性。重視人格修養的儒家子弟在財富面前所表現出來的人格修養自然是一種高姿態,他們能自覺地用道德的倫理匡正自己的行為。不會對財富趨之若騖,更不會受財富的奴役。也是本著人格的自覺意識,他們才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正因為有了這種君子的行為規范和人格約束,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中,能夠進行道德自律,而不致于淪為物欲的奴隸。
(三)對“克己復禮”的誤釋
孔子的“克己復禮”的意思是: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從“子罕言利”,“欲而不貪”等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是抑制人們追求財富的欲望的。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克己復禮”,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禮義。“克己復禮”在孔子看來是遵循使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的“道”,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欲而破壞社會正常秩序。至于“欲而不貪”則是孔子衡量人們追求財富欲望是否正常的心理標準,合理而有度,允許欲望的存在但不能膨脹成無法滿足的貪欲。
三、富民思想在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意義
我們應該公正、客觀地評價孔子的富民思想,既不要人為地虛美,也不能刻意地貶低。我們認為,孔子的富民思想蘊含著一種美好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富民思想對民族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富民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欲而不貪”,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財富的誘惑能保持一份應有的冷靜和理性。“見利思義”使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自覺地與人格聯系在一起。“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又使人們面對不義的財富保持一種理性、正氣。“淡泊名利”的情懷更熏養出一大批品學兼優的人默默無聞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奉獻畢生的精力。孔子的富民思想砥礪著無數名不見經傳的人們恪守著不仁則不富的古訓,共同維系著民族美德。中華民族這些美好的特質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二)富民思想可以防止人被金錢所異化
馬克斯·韋伯說:“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只要有可能,就必有置任何倫理道德于不顧的殘酷獲利行為。”這是人的一種異化,是變態心理的表現。金錢神奇的魔力使追求它的人不能指使金錢,反為金錢所統治。德國哲學家赫斯曾經指出:“金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領,這個外在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而這種人的異化又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在所難免的社會現象。因為每一個領域都是人的一種特定的異化,經濟異化是一切異化形式的基礎。孔子當然不可能意識到這是異化,但是他提出的關于富民的思想卻有利處于金錢包圍中的人們擺脫異化的牢籠。我國歷史始終未出現如歐洲發展史上那樣嚴重的拜物教和被金錢奴役的完全異化的現象,在相當程度上與孔子財富思想有關。
(三)孔子在財富誘惑面前的操守值得當今時代人們效法
孔子在財富誘惑面前的操守,那種大義凜然的人格精神,值得當今時代人們學習與效法的。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了,面對社會日益增長的財富,一些人私欲膨脹了,經不住物質的誘惑,喪失黨性、無視國法,為了斂財而不擇手段。在金錢面前,舊有的經濟倫理道德迅速畸變。傳統道德的價值陷入崩潰狀態,無力拯救現實。面對洶涌而來的物質誘惑應該怎么辦?如何正確的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之間的關系?這些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曾經有學者指出: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種人文精神作為支柱和動力,這種人文精神對經濟的發展具有規范和推動的作用。如果喪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撐,財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會淪喪為純利欲的沖動,就會導致人們動物性的膨脹,人性的泯滅,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財富的浪費。近年來有學者提倡國人學習《論語》等國學,這或許是規勸人們正確對待財富的途徑之一。國學集民族的生存智慧與財富哲學之大全,是國人精神體系的本源。從中我們也可以領會孔子等先賢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富民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黨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是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只有通過構建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才能讓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處于和諧狀態。這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孔子的富民思想是相通的。
早就有西方學者指出: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求得生存就必須倒回兩千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行。作為中華文化元典之一的《論語》,它的智慧時時閃爍出不滅的光芒,燭照后人的生活。每個時代由于不同的時代基質,解釋元典的方式和內涵也有所不同,它將融入現實的因素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2. 騰新才等,《管子白話今譯》,中國書店,1994年
3. 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4.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