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等環節在自主和半自主的情況下獲得知識,教師進行及時的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作用,同時又不忽視和否定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在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把握好以下兩種尺度。
1.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抓住知識的關鍵點和重點,把握問題的難度和深度。
問題如果太容易,學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不利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如果太難,學生回答不出來,反而會壓抑學生的思維,令他們喪失思考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一定要難易適中。如在“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節課中,我抓住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部分的重點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1)人體的體細胞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增殖,生殖細胞又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增殖?(2)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了多少次,細胞分裂了多少次,染色體復制發生在什么時期?(3)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什么時期?(4)有絲分裂過程的前后,染色體數目是否發生改變?(5)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在什么時期出現,什么時期消失?(6)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了多少次,細胞分裂了多少次,染色體復制發生在什么時期?(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 。 (8)什么叫同源染色體,什么叫聯會,什么叫四分體?(9)交叉互換發生在什么時期,什么位置?(10)減數分裂過程中,在什么時期染色體數目發生了減半,原因是什么?(11)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各有什么特點?(1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在什么時期出現,什么時期消失?(13)一個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后可形成多少個精子細胞?(14)在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細胞分裂是否都是均等的分裂?(15)一個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后可形成多少個卵細胞和多少個極體?(16)在人體中有哪些細胞不存在同源染色體?以上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聯系舊知識,要具備分析能力和比較能力。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要把握好課堂評價的取向。
在課堂上,當學生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回答問題或回答錯誤時,大致有兩種評價取向,一種是消極的評價取向,即對學生的回答全面否定。另一種是積極的評價取向,即用柔性的分析的話語指出錯誤所在及出錯的原因,同時肯定正確的部分并予以鼓勵。比如同樣是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采用積極評價取向的老師往往會這樣說:“回答得很有趣,動了腦筋。不過要是按照給定的條件會怎樣呢?”“聽聽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見解”等等。這樣既明確無誤地使學生知道該回答是錯誤的,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積極的評價語言是撫慰學生稚嫩心田的春風,運用得當能夠有力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創造欲望。從積極評價的角度看,即使是錯誤的回答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如果處理得當,錯誤也會發揮積極作用。積極的評價為什么有這樣巨大的作用呢?這是因為,積極的評價是建立在人本主義教育對人的主體充分尊重基礎之上的。按照這一教育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平等的,作為主體,他們擁有同樣的人格尊嚴。
當代著名哲學家卡爾·R·波普爾說過,“人是生物機體,一切生物機體都要犯錯誤”。在現實生活中,出錯與改錯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消極的課堂評價不能容忍學生回答錯誤,實際上是在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適應這種評價長大的人,在精神上必然會患上侏儒癥。教師課堂上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一句得體的溫暖人心的評語足以令人銘記終生;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帶有侮辱性的評語也足以給人留下永久的心靈創傷。因此,為人師者在評價學生的時候,要三思而后行。
在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中,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把握好以上的兩種尺度,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