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生物必修I的教學中,筆者利用光合作用和有絲分裂進行了繪圖教學的嘗試,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有一定的效果。這里所說的繪圖教學,基本思路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對相關內容有一定認識的情況下,教師和學生一起繪制生物圖,如概念圖、結構圖和生理過程圖等,并利用所繪制的圖進行設問,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圖形和知識點。
1. 圍繞教學目標和生物圖設置學習提綱
這是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學習提綱的設置是否合理,是繪好生物圖,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問題的設置要能讓學生對所繪制的生物圖及涉及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習提綱一般是以問題形式進行設置,而且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相關的生物圖,并對繪制生物圖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例如在光合作用過程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設置學習提綱:
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它的形狀是怎樣的?具有幾層膜?內部具有什么結構?各有哪些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請你繪出它的簡圖。
光合作用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分別在葉綠體的哪一部位進行?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請你在葉綠體的相應部位繪出這些反應?(用反應物、生成物及箭頭表示)
2. 先學后繪,看圖設問
繪制葉綠體簡圖一邊引導學生回憶葉綠體的結構特點,一邊繪制。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葉綠體的形狀是橢圓形的,具有雙層膜結構,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在黑板上繪出大小兩個橢圓形表示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圖,并提示學生跟著一起繪制;接著引導學生回憶葉綠體的內部結構,如類囊體和基質等,介紹基粒(大類囊體)是由圓餅狀的小類囊體層層堆疊而成的,這時教師就繪出幾個連在一起的小扁橢圓形表示一個個的小類囊體堆疊而成的基粒,并且要強調葉綠體內的基粒有多個,它們之間有管道相連,在基粒表面的膜上分布有許多色素,可用小點表示;除基粒之外的膜內空白地方即為基質,分布有許多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最后讓學生給各部分結構標上名稱。其間,教師要適時下去巡視學生的繪制情況,并適當給予指導,繪完后,要求學生能根據葉綠體圖分析它具有哪些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如下圖所示)
繪制兩個階段的反應過程在學生回答葉綠體適合光合作用的特點后,接著提問學生,色素分布在哪里,有何作用,在類囊體上發生了哪些反應。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引導學生一起繪出相應的反應。以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繪出基質中發生的反應,然后根據不同場所、不同的條件讓學生歸納出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概念,并在圖中標出。(如下圖所示)
看圖設問,即時鞏固繪制完后,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盡可能讓學生都動起來,繪得好的同學要全班展示并給予肯定,繪得不好或是應付的學生也要盡量激勵和糾正他們,希望他們以后能夠繪好。最后教師可以做個小游戲,就是即興提問,隨機抽查學生。學生站起來后,教師馬上根據圖快速提問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快速回答。回答快速又正確的同學給予小禮物鼓勵一下。提的小問題應是圍繞教學目標及光合作用過程圖進行設置的,而且這些問題課前教師就要做充分準備,以防在課堂上出現冷場。一般設問的問題有:色素分布在葉綠體什么部位?有何作用?光合作用包括哪兩個連續的過程?光反應在葉綠體的哪一部分進行?進行暗反應的條件是什么?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哪些重要的物質?若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應,則首先積累起來的物質是什么?氧氣是哪一階段產生的,來自于什么物質?二氧化碳經固定和還原后,轉變成哪些物質?等等。選擇一些基礎性問題進行快速提問,對學生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 合作繪圖,鞏固舊知
在下一節課復習舊課的環節里,可請兩個同學上黑板繪制完整的光合作用過程圖。兩個同學可以這樣合作:一個同學邊畫邊與另一個同學商量,另一個同學主要檢查繪制得對不對,適時給予糾正;也可以由兩個同學自行分配不同的部分進行繪制。因為光合作用過程圖比較復雜,叫一個同學上去要完整繪制出來比較困難。由兩個同學完成,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又可以修正他們對知識理解的偏差。學生繪制完之后,先讓下面的學生給予檢查更正,最后師生一起評價和完善。經過這樣的繪圖訓練,學生對光合作用過程的理解明顯得到加強。
繪圖教學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會隨著多媒體平臺的普及而逐漸淡出教學舞臺,但如果能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性的繪圖教學,其效果并不遜色于多媒體教學。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