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課程標準,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許多教師在課堂中有機地融進新課程所提及的“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等精神。然而在奏響新課改旋律的同時,一些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產生了一些偏差,未能有效地顯示出語文教學的特點,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傾向。
一、“惟求異化”傾向
新課程的實施讓不少教師放膽革新課堂教學藝術,打破課堂沉寂,摒棄課堂的平淡與庸俗。然而有些做法似乎過了頭。有的實際上不是我們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這種游離于學科性質之外的“創造性”訓練有狗尾續貂之嫌。
一些教師為求標新立異,致使語文課堂出現了很多舍本逐末的現象。如有的教師為了體現課程的綜合性,往往要求學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課外時間搜集整理資料,導致語文課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變成了知識拼盤的常識課或是各科雜燴的綜合課。
也如一位專家所說,現在教語文,不鼓吹人文性的教師恐怕沒有了,人文性就像胡椒粉,每篇課文、每一節課都要撒點,致使語文課成了不倫不類的教育課了。不可否認語文課含有濃厚的人文精神,但它對學生的熏陶感染還是把掌握和提高民族的語言文字擺在第一位,至于人文性,重要的是拓展得自然,升華得巧妙,點播得準確,就能使課堂“錦上添花”。
“惟求異”者須放下調子,審視自身,樸實地踐行新課標。
二、“惟自主化”傾向
現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主要方向和主要內容。
因此有些教師在進行閱讀課的設計時,從備課到上課,乃至作業的批改都由學生輪流進行,希望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惟自主化”的課看似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上因為教師作用的喪失,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們的認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
另外還有過分強調自讀自選——一些教師揭示課題后便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實際上,學習策略受學生學習動機的支配,學生會學的水平取決于愛學的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欲望的誘因時,就讓學生自讀自選是不合適的。
而事實上,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并不等于忽略教師的作用。如果教師放棄自己引導和促進的職責,走上閱讀教學的“惟自主化”道路,學生就不能享受到教師精當的講述、巧妙的點撥和漸入佳境的引導,就不能在較高的層面上對舊有的圖式不斷補充、調整、修正或否定。新課標提倡的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三、“惟表演化”傾向
一些教師經常以這樣的形式展現語文教學:學生分成幾個方隊,設男女主持各一名,執教教師以評委的身份出現。然后主持人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和要求,由各方隊選派代表完成,并由教師評定得分。整節課的設計定位于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學習形式像一臺綜藝晚會或智力競賽。教師在組織過程中只是充當“點將官”和評委的角色,在課堂中我們能聽到得更多的是“你說”……教師的角色變成了一個到位的“客串者”。
可是,課堂上表面熱烈的情感體驗,不是被學生積極的認知過程激活的,而是被教師的廉價表揚煽動起來的。這類“表演課”,教師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讀的指導,學生也缺乏充分的有效閱讀時間,其教學效率是低下的;再一方面,“惟表演化”的教學設計也忽略了班級的弱勢群體。在課堂上,思維敏捷、反應迅捷、口齒伶俐的學生才具有話語權,其他的學生只能作為旁觀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資源和機會,這樣做無疑也違背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四、“惟多媒體”傾向
當前創新教育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課堂上要長時間運用多媒體教學,好像不體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就不是創新教育了。而事實上,長期這樣教學,取代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語文基本功,教師板書少了,引導并指導看圖理解文字的過程沒有了,把一切語言文字的描述都形象化、具體化,對于學生來說理解了、直觀了,但是學生對文字的感悟、揣摩沒有了,學生的體會少了。這樣就消弱了“語文”的功能。
閱讀教學要求學生直接閱讀文本,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多媒體教學手段永遠不可能代替教師的作用,文本教學永遠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作為一堂語文課,本身就應是一部內容豐富、形式多姿多彩的教科書。它既要有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又應有美觀、具有欣賞價值的課堂板書,更要有傳情達意的各種體態語言。如果一位語文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久而久之,自身的各種教學基本功就有被削弱的可能。時間長了,學生也可能出現越來越不愛動腦子的現象。那將是語文教學莫大的悲哀。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