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教育中,生物學科對培養人的“生命意識”具有獨特優勢,生物科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健全人格、陽光心靈。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 讓學生感悟生命來之不易
利用生物學科教材相關內容進行生命教育。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是自然界中最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種現象,是大自然恩賜的珍貴禮物。讓他們感悟到生命來之不易,進而敬重生命、珍愛生命。如在《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中,主要講述了生命起源的艱辛、漫長;在《人類的生殖和發育》中,當學生了解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父親幾億個精子通過競爭、淘汰,最后選擇出一個最具活力和最優秀的精子與母親的一個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再經過艱苦的十月懷孕、分娩而來時,學生們都領略到生命的神奇和生命誕生的偶然性,感悟生命來之不易。
2. 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平等
有一位昆蟲學家曾把人類和昆蟲在生物圈所起的作用進行對比,他認為沒有了人類,昆蟲能生活得更好,但如果沒有了昆蟲,那么人類將無法在地球上生存。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章節中,通過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學生初步認識到生物圈中生物的分工與合作,了解到自然界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懂得任何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價值,眾生平等,一個人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包括動植物的生命,不能隨意擯棄、漠視和扼殺生命。
3. 讓學生感激生命的精彩
生物種類繁多,從小草到大樹,從游魚到飛鳥,從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到海洋中的藍鯨,從栽培作物、馴養動物到人類自身等,生物與其生存環境共同構成了生機勃勃的自然界。但是在生物圈中有很多的生物為了繁衍種族,往往為后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如在《動物的行為和研究》中介紹螳螂、蜘蛛、墨魚等動物為了繁殖后代不惜犧牲自己;在《人類的生殖發育》中介紹了母親十月懷孕的艱辛、分娩的痛苦和危險。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感激生命的精采,懂得感恩,學會報恩。
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拓展生命教育
1. 組織學生參觀濕地紅樹林保護區,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人文精神。
在調查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實踐課中,組織學生參觀濕地生態環境,認識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功能,了解紅樹植物奇妙的適應性和獨特的胎生現象。通過實地觀察、欣賞大自然的恬靜、可愛,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人文精神。
2. 組織學生參觀近海養殖作業,培養學生感恩父母、報效社會的價值觀念。
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魚、蝦、蟹等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組織學生參觀近海養殖作業。在參觀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懂得了父輩們的勞苦,正是父輩們用艱辛、樸實的勞動養活了自己,從而尊重勞動,感悟勞動的可貴,增強勞動意識,學會孝敬父母,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取向。
三、以專題形式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1. 開展防溺水專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鹽洲中學處于海島內,島外大部分學生需乘搭渡輪上學,如突遇強海風,易造成較大的險情。為做好安全防患措施,在學生中開展防溺水專題安全教育,教會學生一旦落水后懂得如何自救,如何搶救落水者,以及怎樣對溺水者實施胸外擠壓、人工呼吸等搶救方法的技巧,盡最大可能對溺水者進行施救。
2. 開展飲食習慣與健康的專題講座,增強衛生意識。
曾被惠州市政府評為“網箱養殖之鄉”的鹽洲鎮,自古以來就有生食鹽腌海產品的生活習慣。近幾年來由于海水的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整個海港的水質已發生較大的變化。各種污染物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富集已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生食沒有經過高溫加熱的鹽腌蝦、蟹等食物,易造成食物中毒。另外常食用鹽腌海產品會對食鹽的攝取量超高,加重腎臟和心血管的負擔,易引起胃炎、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當地居民患病的一些案例,就是最好的見證。通過講座提醒和教育學生,食少一點鹽,多一點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為一生的健康打基礎。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