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變學生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參與”,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課堂教學就應該轉變觀念,改變方式,最基本的變化是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交流和體驗的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主動了解世界、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從“學”這個層面講,讓學生學會學習是課堂的主要功能。學會學習應該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呢?
一、正確的學習態度
正確的學習態度是由學習理想、學習目標、學習意志、學習行為習慣等元素構成的。
學習理想有高有低,但最基本的學習理想是做一個有知識的人。學生只要有了這種最基本的理想,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態度。有的同學學習態度不好,往往是缺乏學習理想造成的。因此,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理想,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關鍵問題。理想是與人生觀緊密相聯的,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理想,應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開始,有積極健康人生態度的學生,一般會有堅定的學習理想,因此,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是樹立學習理想的基礎。
學習目標是學習理想的具體化,目標有近期、中期和遠期之分。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努力的方向,前一個目標的實現是后一個目標完成的基礎。學習目標越具體,學習方向就越明確,明確的學習方向,是實現學生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因此,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由于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們在幫助學生設計學習目標的時候要因人而異,在同一節課,同一個學習內容上可以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以目的調節和控制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學習意志是實現學習目標和學習理想的基礎,沒有學習意志或學習意志不堅,學習理想和學習目標是無法實現的。針對意志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和品質,老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1)課堂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自覺的目的是意志行動的指南和行為的最高調節器,每項學習活動都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是學生都能認識到的,并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這樣,學生的意志便能迅速轉化為行動。(2)課堂上老師要盡多組織些有效的學習活動。例如,小組學習成員分攤學習任務,小組問題競答,限時完成練習,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習的意志。 (3)樹立學習榜樣。榜樣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班上同學,也可以是老師本身,通過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4)鼓勵學生加強自我鍛煉,幫助學生擬定鍛煉計劃,并督促學生持之以恒地堅持計劃的實施,逐漸使這種鍛煉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的意志便逐漸得到培養。
學習行為也是指學生的學習習慣,習慣其實是學習理想、學習目標和學習意志等因素的綜合顯性表現,有理想、有目標、有意志的學生,往往會主動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認真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從學習細節入手,我們要求學生做好每一個細節,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優秀的學習品質和行為品質就體現在這一個個的細節中。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寫好每一個字,說好每一句話開始,這個目標,恐怕連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都不會有困難。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目標,不少高中學生還達不到要求。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習慣問題,這樣看似細小的問題,在我們教學中確實有許多被忽視。而正是這許許多多被忽視的細節,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們學習品質的培養,以致影響其以后的長遠發展。
二、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除了學生缺乏學習動力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學習是一種生活,生活若枯燥無味,學生肯定沒有興趣;生活若豐富多彩,學生自然興味盎然。我們不應把教科書當作死的知識給學生灌輸,而應把教科書當成活的生活讓學生去體驗,去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去領悟知識蘊含的真理,去享受漫游知識海洋的快樂。例如,數理化等理科知識的學習,可與自然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理解,這樣,就使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具體、簡單起來,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文科知識本來就是生活的提煉和升華,學習的時候把它還原到生活中去,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生活,發現真理。學生自然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自信,學得智慧,學得有成就。
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自信。學生寫好一個字,說好一句話,做好一個動作,都是成功的表現,都可以從中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和自信。學生有了這種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就會不斷提高,學習就會成為他們的一種生命需要,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的行為,他們就會不斷地主動去學習,主動去發現,主動去創造。
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方法是在學習和探求中獲得的。剛學走路的孩子開始站起來就想走,結果一邁步就摔跤,后來他(她)發現扶著墻壁或桌子邁步卻不會摔跤,然后從桌子邊試著放手又能走到沙發邊,于是慢慢地就學會了走路。學習也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不少學生反映,閱讀文章時,看一遍下來,不知道文章里說些什么。后來老師告訴學生說,你看一遍下來先給我找出幾個關鍵詞或關鍵句出來,然后你再想想文章寫了些什么。這樣學生便得了一種方法,即讀文章時可從關鍵詞句入首,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摸索出方法,他們才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武器,他們才懂得如何去學,只有知道如何去學,學習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的、主動的行為。
四、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應當包括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來說,一方面,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至少應能獨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讀懂各學科的文體教材,讀懂一般的文學類、論述類和實用類文章,能廣泛涉獵各種讀物,并能從閱讀中篩選、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這是一種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能力。平時課堂上,老師應重視這兩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生具備了這兩種能力,就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