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實現的基本條件,沒有思維能力的提高,就不會有語文水平的提高。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學科,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我認為,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還是要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 設疑——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頭腦里產生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新教材的興趣越高。在課堂上學習新教材之前就讓學生積極提出疑問——這是教學論上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池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開動學生的腦筋,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就會像迷途問路一樣去探求新知。通過思維活動,他們自己解決了問題,有了收獲,興味更濃。腦筋越動越靈活,越動越愛動。如教《小木偶的故事》時,老師設疑:笑,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個人只會笑,那么它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嗎?學生聽著,興味濃烈之際,已被導入了思維的境界……
二、 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思維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以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學生往往只停留在直觀表象的水平上,不能深入思考問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邏輯抽象性不強。因此,在使學生有了思維的興趣之后,要讓他們能處處質疑問難,善于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多提些述理性和擴散性的問題,諸如“為什么”“是什么道理”“還有別的嗎”等等。
例如,教學《凡卡》一課,在引導學生初步閱讀理解課文后,很多學生還只停留在知道課文講什么的層次上,老師引導學生細讀有關的內容,進一步質疑:(1)凡卡給爺爺的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為什么?(2)文章用凡卡的夢作結尾意味著什么?(3)凡卡的悲慘遭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過質疑,學生的思維超越了原來的層次,進一步認識到,凡卡的信是不會被爺爺收到的,他的悲慘命運是俄國沙皇黑暗、殘暴統治的結果。凡卡的愿望也只能是一個夢,不可能實現。
上面的例子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時進行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廣度。同樣,在培養學生說話、作文時,也要適當地質疑??梢宰寣W生在說和寫之前問自己“中心意思是什么”,“從哪些方面表達這一中心”等,學生有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就會深刻地思考問題。
三、 想象——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睘榱颂岣呷褡宓目茖W文化素質,必須重視對青少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訓練。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呢?
我認為,在聽和讀方面,要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聽到或讀到的內容(人、事、景等)如映電影一樣想象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學生的“電影”映得越清晰,他對讀或聽的內容就理解得越透徹。正如那位盲姑娘一樣,由于她沉醉在貝多芬美妙的琴聲中,才能想象出月光照耀下的海面圖景,才能真正地領會《月光曲》的美妙意境。在訓練時,可以讓學生在聽或讀之后,互相交流自己腦海里“映了什么電影”,也可以讓他們憑借想象進行復述。
在說和寫方面,要引導學生把想和寫的意境“映”在腦子里,再運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從這一方面來說,訓練學生想象作文(或說話)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好像看圖作文(或說話)、想象作文(或說話)、續寫(或續講)故事等形式都有利于發展創造性思維。例如,要求學生按下面的開頭續寫《撞碰以后》——
車水馬龍的馬路上,喇叭聲、車輛急剎聲響成一片。突然,砰的一聲,一位小伙子和一個姑娘的自行車撞在一起……
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把經驗中的表象進行組合加工,形成圖像,“映”在眼前,再寫下來。于是出現了五花八門的故事發展結局:有的想象他們互相賠禮,彼此說些文明禮貌的話,事情就此了結;有的想象他倆爭吵一番,經過旁觀者的調解,勉強作結;有的則想象小伙子蠻不講理,非要姑娘依著他的“??凇辟r錢;有的甚至想象他們爭論不休,過往行人停下來作壁上觀,導致堵塞交通,最后他倆都被警察處罰……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總之,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引起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