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學強調實用原則,教師通過專題案例、生活實事等多種生動講述帶動課堂氣氛,以教學互動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緒;教師借助教學反饋完善教學方法,和學生共同在反饋中總結提高,以講授與反饋的良性循環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并持續其統計知識的延展。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方法; 教學反饋
統計學作為財經類院校專業基礎課,提供了在金融、財務、管理以及市場營銷等實踐工作中對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必要知識和技能。課堂講授和反饋總結是交替進行的兩個教學過程,根據課堂講授的情況確定要反饋總結的內容,再根據反饋總結的結果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授課方式和強度加以適當的調整,可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學生對目標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一、統計學的課堂講授
統計學的課堂講授注重“雙主體”教學,廣泛采用了小組競賽、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和專題調查等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參與并主動策劃,知識的整合和遷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強。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導演”,進行課堂現場的調控和節奏的把握,同時作為“最佳配角”,幫助學生自己發現正確的答案,提高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首先,在統計學講授中穿插相關的統計名人傳記和應用案例,一方面使學生了解統計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獲得對統計的親近與好奇;另一方面又通過歷史名人的事跡和精神鼓勵學生們樹立信心,掌握正確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如在講述緒論時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毛澤東關于統計調查的一些名言,以學生對偉人的崇敬形成對統計學科的重視,同時介紹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的“游學式”的社會調查以及他在1930年所著的統計調查理論文章《反對本本主義》。
其次,注意授課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生動活潑,通過語言引導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方向。教師的語言充滿激情,也會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更樂意期待和傾聽老師講述的內容。在正態分布的講述中,上課伊始以神秘的語氣提問同學們“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什么”,“經濟學中的帕累托定律是講的哪些現象”,帶動學生對自然、社會和思維實踐的積極思考,輕松認識和了解正態分布的特點和規律。
最后,經常聯系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們體會到“處處留心皆學問”,統計學的應用無處不在。如講述回歸分析時插入對弗朗西斯·高爾頓的介紹,他發現子女的身高常離開其父母的身高數,而回到一般人身高的平均數,由此可讓同學們估計一下姚明的孩子比姚明高的概率大不大。在講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現場調查班上十位同學的衣服尺碼并對數據進行分組匯總,計算出數值平均數和位置平均數,發現數值平均數和位置平均數的不同,讓學生們思考學校要了解同學們的身體狀況應選用的平均數和廠家做衣服所選用的平均數有何區別。
此外,授課內容和進度安排適當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課件再現歸納類比的思維邏輯,讓學生在持續的總結與提高的鼓勵下增強學習能力。如時間數列的長期趨勢分析中用最小二乘法擬合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簡化計算利用時間的相對性,使簡化后的時間值總和為零(∑t =0),根據時間數列是奇數項還是偶數項進行不同的賦值。奇數項時間數列的中間項時間值設為零(t(n+1)/2=0),左邊的時間值由近及遠分別為-1,-2,…;右邊的時間值由近及遠分別為1,2,…。對于偶數項則有兩個中間項,時間值分別為正負壹(tn / 2=-1;t(n / 2)+1=1),左邊的時間值由近及遠分別為-3,-5,…;右邊的時間值由近及遠分別為3,5,…。直觀展示在課件上可以先畫出以實際時間值為橫坐標,對應的指標值為縱坐標的折線圖,以動畫形式顯示圖形平移到縱坐標為中軸時橫坐標的變化,使學生容易理解奇數項與偶數項時間數值變換的區別。
課堂講授的目的是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技能,“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課堂講授的目標效果是否達到及完成程度需要通過相應的測驗練習等方面的反饋來進行總結。
二、統計學的教學反饋總結
教學反饋不僅是教師總結提高教學方法的依據,按照系統論的方法編制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也能用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結構,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反饋是期中、期末面向全體學生統一進行考試測驗,也是經常在課堂對所講重難點的理解情況進行重點抽樣的測試,或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強化鞏固的練習。由于電腦網絡的普及,教學反饋總結的過程可以擴展到課堂之外,更好地結合學生不同的認知層次和掌握程度。統計學課程大班上課的情況較多,隨堂小考、便箋提交等簡易的課堂檢測反饋也是教師積累學生出勤情況的有效輔助方法。
統計學教學注意對學生參與進行的每項課堂活動都及時進行講評和打分的反饋,使學生了解自己成績與不足的同時,形成一項平時成績的來源。針對統計學注重實踐性的特點,平時成績占學科最終成績的40%,其中包括出勤、課堂活動參與、調查問卷設計實踐和調查分析報告等內容。統計知識應用于各每兩年舉辦一屆的高校“挑戰杯”賽事,其一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另一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和引導學生設計相關的社會調查實踐主題,安排相應的實踐指導并介紹相應統計調查分析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將活動表現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中,調動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并在其中鍛煉自己的統計應用能力。
對于學生最重視的統計學期末考試,通過題型、題點的恰當設置和分值的合理分配,使學生基礎有鞏固、重難點有突破,在考試中獲得滿意成績,同時再次體驗統計學知識的趣味與延展性。期末試卷的基本題型有單選、多選、判斷、填空或名詞解釋、計算以及簡述分析,題點涉及統計學中各種描述性、解釋性、探索性和綜合性問題,根據難易程度和教學目標要求設置題量和分值。對于學生普遍易失分的多項選擇題,評分要求適當降低難度,題干增加“少選按比例記分,多選選錯此小題無分”的說明。簡述分析題在統計學考試中比較新穎,設置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創新自主的回答鍛煉學生將統計學基礎知識自覺和今后的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活學活用。如下題所示:
“…調查研究是搜集第一手數據用以描述一個難以直接觀察的大總體的最佳方法。精心設計的概率抽樣可以提供一個能夠反映總體的樣本,精心設計的標準問卷可以從不同的研究對象那里獲得具有同樣形式的數據。…”——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李銀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頁。
⑴上述引言說的是哪種常用的統計調查組織形式?其應用范圍一般有哪些?(5分)
⑵“同樣形式的數據”是指我們統計學中的什么?假期的社會調查你要考察家鄉的經濟發展與鄉親們的經濟觀念的相互影響,請問你在調查問卷里面準備哪些“數據”的“形式”?(10分)
通過統計學這一系列的教學反饋,驗證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與教學方法的可行。統計學的授課和反饋互相呼應形成良性循環,環環相扣以扣人心弦,學生因此形成統計分析應用的思維習慣,對統計學的學習興趣濃厚而且課程結束后也不滿足于已掌握的統計學知識和方法,繼續以后的延展學習和實踐,觀察和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資料:
1. 華勒斯坦,《開放社會學》,[M],劉鋒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2. 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年版
4. 黨瑋,《關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的幾點認識》,[J],《數學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
5. 鄧華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4年第1期
6. 周惠彬,《對統計教育創新途徑的再思考》,[J],《統計教育》,2003年第3期
7. 陳建蘭、吳明、孫偉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 月第1 卷第2 期
8. 劉國慶、王勇,《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探索概率統計教學的最佳模式》,[J],《大學數學》,2003年第19卷第3期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