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在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本人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互換,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創新能力。
一、巧妙創設情境,優化教學環境
比如筆者在講授Food and drink 這一單元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借助多媒體的容量大、節奏快、效率高、密度高的特點,把我的思維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利用多媒體的優美畫面和音響效果,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各個器官參加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形象入手,啟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新課導入時,我放映了一段錄象,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食物和飲料,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從而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后我又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聲音將生詞和短語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感知清晰,理解深刻。在對話表演時,我用五幅圖片貫穿整個對話內容,對學生的表演起到了很大的輔助提示作用,從而降低了任務難度,使學生增強了學習信心,又為下面話題的展開掃清了障礙。課后我又在網上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2. How many kinds of food and drinks do you know? 3.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USA? 4. Do you think the fast food is very good for our health? 雖然這不是什么難的問題,但很多學生不愿意回答。在網絡上,學生們則暢所欲言,效果很好。通過查閱留言,老師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想法,然后再讓學生在網絡上辯論,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始終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也能夠互相學習,集思廣益,默契配合,在不知不覺中利用了所學的知識與我進行溝通、交流,提高了運用語言為交際服務這一目的。
二、遵循注意規律,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 在復習英語動詞時態的區別及應用時, 適當應用多媒體課件,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區分“Tom is playing football.”和“Tom plays football .”這兩個句子時, 為了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幫助其更好地理解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筆者利用電腦首先呈現一個男孩正在操場上踢足球的動態畫面,然后問大家:“Look! What is Tomdoing now?”學生們很自然地作出回答:“He is playing football.”當涉及到一般現在時時,就連續設計出幾幅圖,呈現男孩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后都去踢球的情景,讓學生們經過仔細觀察,再提問: “What does Tom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everyday?”借助畫面學生基本上能正確地理解并運用一般現在時態。接下來,屏幕上再連續播放不同動作畫面,讓學生根據圖片迅速造句,并通過和正確句子的對比來查找自己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并總結這兩種時態中動詞、頻率副詞和時間狀語的區別及使用。最后,再呈現事先做好的對比圖和看圖說話練習加以鞏固對知識的掌握。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能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地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提供背景知識,加強語言、文化溝通
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對英語的了解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把抽象事物具體化,縮短時空差距,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外來素材,其中名人故事(如馬克思、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居里夫人)及名著(如《雙城記》、《百萬英鎊》)都有大量的聲像材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材料有機地揉合到課件中去,使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了解課文。如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居里夫婦的生平等等,單純的課文講讀與用多媒體課件演播時起到的震憾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四、增加知識容量,增大信息密度
例如,在講圣誕節“Christmas Day”時,先追溯圣誕節的起源,通過感人的畫面給學生講基督耶穌降生的宗教故事、圣誕老人的動人傳說,然后進行古今對比,讓學生了解現代西方人是如何過圣誕節的。同時,選擇一些精美的圖片、動聽的音樂和形象生動的動畫來展示圣誕歌曲、圣誕樹和圣誕禮物等,給學生展示出一個動人的情境:在皚皚的白雪中,慈祥善良的圣誕老人歡快地唱著歌兒,駕著雪橇從寒冷的北極趕來。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還可通過節日進行中外對比,并設計出多種不同的題型來進行知識能力的鞏固和練習。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