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藝術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效果的好壞,往往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提問得當,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可以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也有利于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旺盛強烈的求知欲,開啟智慧的大門,產生水到渠成的效果。要使提問能引導學生“善思、勤想”,積極探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要講究技巧。在這里我談談自己對此的幾點心得。
一、創設情景,貼近生活,使提問具有趣味性
開講的提問,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開講會充滿吸引力。提問設計富有情趣,會使學生在思索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獲取知識、能力。例如,在講《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這個框題時,我首先播放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愛我中華》,然后提問: 1. 剛才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名字? 2. 這首歌唱的是什么?3. 這首歌反映出我國當前民族關系如何?因為大家都對這首歌非常熟悉,所以都積極發言。通過這些問題,使這堂課擁有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良好氛圍,為整堂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提問要循循善誘,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學生答問中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答不上來等,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發問,讓問題問在學生需要處,而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要多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所以,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學生情況、教學內容情況來設計問題。
例如,我在講《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時,第一目“危難之中見‘公仆’本色”展現的是政府在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采取的一系列行動。課本提出三個問題:1. 我國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間采取的措施,體現了它履行哪些職能?2. 政府履行職能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3. 假如沒有這樣一個政府,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在這些課本內容的處理上,我覺得如果按照這三個問題來提問,或許學生也能基本回答出來,但對資料是怎樣體現政府四個方面的基本職能的理解很可能并不透徹。所以我先安排學生閱讀課文,然后根據閱讀仔細解答第一目資料的哪個方面對應哪個方面的政府職能,充分挖掘學生自我學習、解析問題的能力。接著,我按照資料順序循循誘導:我首先提問第一段材料中“政府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事實”有沒有穩定民心?有沒有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學生對此作肯定回答,并說明這是政府在發揮“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我繼續問:在材料中政府的其他哪些作為也體現這個職能?學生很快指出“政府嚴厲打擊不法商販套購商品,哄抬物價,摻雜摻假的行為,穩定市場秩序”就體現了這一職能。我再繼續追問:政府打擊不法商販的非法行為以穩定市場秩序,這是不是政府在對市場進行監管?這又體現政府發揮哪個方面的職能?材料中又有哪些政府作為體現這個職能?通過這一系列的發問,讓學生逐步從材料中感受和認識政府的基本職能,這對接下來理論知識的把握有極大幫助。
三、與喜聞樂見的熱點問題相結合,體現政治課的時效性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不聯系實際的理論是空洞僵化的教條,而缺乏抽象理論概括的實際是零亂的、雜亂的現象的羅列。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新課導入中,用富有時代特色的語言,透視學生喜聞樂見的熱點,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運用事實說明理論,會增強理論的說服力,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如在講生產與消費的辨證關系時,我問大家,北京舉辦奧運會,直接促進了我國哪些方面的消費需求?大家立即踴躍發言:“促進了體育、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我們建設了很多體育設施,比如水立方、鳥巢”……大家一下子活躍了起來,暢所欲言,討論熱烈,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也深刻地理解了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的經濟學道理。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