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帖近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從而使學生自主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一、挖掘生活化的數學教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的生活素材,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為學習內容,設置一些靈活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如在教學“數數”時,可以讓學生數一數周圍物體的數量,數數教室里有幾扇窗、幾張桌子、幾把椅子?數一數自己有幾本書、幾支筆、幾本本子?回家后數一數自己家有幾間房、幾盞燈、幾件家具等.又如教學“統計”時,讓學生調查統計身邊的事:學校各年級有多少人?各班有多少人?班里有多少個男生、多少個女生?哪個小朋友得到的紅花多……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
二、運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
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是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將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因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學“認識東、南、西、北”時,在開始時,我運用了這樣的一首兒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崗,面對太陽,辨別方向.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生活化與童趣化的語言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且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置于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讓學生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比較輕重”時,我變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蹺蹺板的場景為本班學生玩蹺蹺板的現場情境,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同伴時,都高興地叫起來.當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亮被架在蹺蹺板一端無論如何用力也壓不起又胖又高的小軍時,學生們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同時部分學生大聲說:“小亮,你根本就壓不過小軍.”借助這一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用眼觀察識輕重的能力,也使學生明白,在生活周圍處處充滿了數學,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體驗生活化的數學價值
1. 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數學教學不應該只重視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更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視角觀察生活,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生活,以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和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物體;學會“質量單位”后,讓學生稱一稱自己有多重.讓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聯系起來,養成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以及把所學知識用于實際的意識.
2. 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如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后,布置學生到附近商店了解幾種商品的價錢,并記錄下來,在班上交流.如“50元可以買哪些商品?”“任選兩樣日常商品,大約該付多少錢?”又如學生學會了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當回“小設計師”,測量出學校邊角地的面積,設計美化校園的方案,畫出草圖,并計算出各部分的面積.這樣創設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價值,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