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凡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要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的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被多次重復、練習,或多次強化、鞏固下來的自動化了的生理及心理操作方式,是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能使學生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學生就能集中精力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具體要求中指導養成
新學期開始后,新生從原來的各個小學匯聚到了我校,好奇心與要有一個良好開端的想法交織在一起,他們都想重塑自我形象。我抓住這一時機,在第一節英語課上詳細闡述養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正確引導并耐心教育學生要做到的方方面面:課前準備、上課、發言、傾聽、討論、讀寫姿勢、書寫格式、課后復習及預習……要求具體化、規范化,使學生對各項要求時時心中有數。
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養成
首先,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必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其益處。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多種途徑做工作,使學生有獲得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愿望,進而逐漸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其次,樹立榜樣。學生有“向師性”的特點,我時時處處以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感染學生,以身示范,做學生的表率。如要培養學生英語單詞書寫工整的好習慣,我就特別注意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書寫規范整齊,不但示范寫好筆畫、大小寫和間距,而且很少由于書寫錯誤而改動,把良好的書寫習慣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我還注意發現學生學習行為中的閃光點,采用多種激勵方式,以榜樣帶動全體,促進養成。根據學生的好強心理,我開展了“奪星”活動,如每天評出學習習慣好的學生,獎勵一顆星,學生把得到的小星星貼在自己的評比本上,每周進行綜合評價,得星最多的,即為本周的“作業之星”“提問之星”“書寫之星”“朗讀之星”“發言之星”等,并把他們的名字用美術字寫在教室后面的“明星園地”上。這樣,既能促進更多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又能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在強化學習行為規范中約束
良好的習慣往往都是經過正確引導后強化訓練而形成的,給學生制定一些行為準則,肯定他們的良好行為,約束他們的不良行為,通過正面強化來形成良好習慣。結合實際讓每位同學提出每一個階段的奮斗目標,比如這個月要求自己做到什么,下個月再要求自己做到什么等,并說明達到目標的具體條件要求,將要求明確到學生日常行為的每個細節,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能按這一要求去做,使他們做有標準,學有樣子,有章可循,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如以培養學生背誦英語的習慣為例,我制定了幾條規定:背誦要每天堅持,時間可長可短,但要有固定的內容;四人一小組,指定一人為組長,每兩天檢查背誦的情況;英語課代表每天要抽查十個人前一天的背誦情況;教師不定時聽寫背誦內容;如有經常不堅持背誦的學生,教師每天要進行檢查,以督促完成。同時我們每一周對背誦習慣遵守情況進行評比,對規范遵守的同學提出表揚并且對表現突出的進行獎勵。對沒達到要求的學生指明存在的問題,并要求改正。
在反復糾正中強化養成
要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及時且反復地糾正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每糾正一個不良的學習習慣相當于培養起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反復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才會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不斷的重復中變得越來越穩固。我班的班長是個文靜的女孩子,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學習成績穩定、優異,但是她課上不喜歡回答問題,更不要說提出問題了。在第一周的總結評比中她沒有被評為“班星”,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沒有被評為‘班星’,我很難過。我上課時發言不夠積極,以后我要勇敢地舉手發言,爭取獲得‘提問之星’和‘回答問題之星’。”從此以后每堂課都有她的發言,總是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她的這種調整完全是自發的,是在認識自身不足的基礎上的一種調整。學生能夠主動完善自我,正是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一種體現。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