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成績欠佳的學生,但令人費解的是他們的其他各科都學得挺不錯。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如何,部分取決于他們的智力因素,即認知過程中的觀察力、認知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但除此之外,學習的興趣、動機、自信心、意志力、好勝心和自我價值認同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很大的影響。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在智力水平大體相當的情況下,學生成績與非智力因素有極大的關系。
一、學習興趣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對學習懷有強烈興趣的人必然會孜孜以求,樂不知疲。有了興趣,學生就會勇敢地去攀登學習的高峰。這就是所謂的“興趣出力量”。很多學生語文成績不好,就是因為他們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從而產生語文學習的情感障礙,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是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心理實驗表明,單一的外部刺激只能使學生的注意力維持20分鐘左右,這個極限過后,學生的“學習興奮”轉入低潮,出現生理疲勞。所以,在課堂上,我總是盡量避免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除了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吸引學生之外,我還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
除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外,我還利用學校開展的墻報、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多接觸語文知識。并且,我還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語文學科,從而使學習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二、學習動機
動機就是動力,是產生情緒感受、推動和維持某一行動,朝某一目標前進的心理傾向。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保持正向與持久的動力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如果單憑一時的興趣學習語文,遇到困難時可能就會氣餒,也可能因為興趣轉移而放棄。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學生的動機水平與學業成績有顯著的正相關。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成績好的學生都是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他們對學習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姿態,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高度的注意力和頑強的克服困難的意志。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強調“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價值,并從中受到教益”的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與人合作等不同形式的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精神。
三、自信心
自信即對自己充滿信心,在學習中抱積極和求勝的態度。自信心強的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積極向上,學習效率高。反之,則學習積極性往往不高,學習成績往往不理想,即使某一時間成績上去了,也不能堅持下去。 對此的對策是:
1. 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自信產生于成功并靠成功來維系。要使學生樹立起較強的自信,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使他們獲得一種動力。在學習初期經歷失敗的學生可能會失去興趣,逃避進一步的學習。因此,獲得成功的體驗極其重要。使學生確立自信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制定合乎他們實際的目標,促使他們達到預期目標,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
2. 給學生更多的反饋與鼓勵。希望引起教師關注是學生情感要求的一種表現。教師肯定的、贊揚的反饋鼓勵會使他們興奮激動,往往成為一種無形的動力,激勵他們向上。學生得到的反饋越多,學習積極性越高,參與愿望就越強烈。
四、學習策略
我認為,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促進語文學習,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自主性、獨立性、自我導向性和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為日后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的要求,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的精神。 我的做法是:
第一,灌輸一種信念:即“我一定能贏”的信念。從開學第一天起,我就反復向學生強調:你們是優秀的,你們一定行,你們一定能贏。用這種必勝的信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激揚斗志,直面困難,勇往直前。
第二,制定一個計劃:即幫助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細致的學習計劃,分步驟、分階段實施,每一階段都有反思和反饋,直至達到最終目標。
第三,提供一系列平臺:即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機會和場所。在課堂教學上,要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機會,在課后,要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場所,在學生活動的時候,要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