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實驗一般是由教師操作(有時由學生演示或請學生協助演示),利用一套實驗儀器盡可能地滿足全班學生的觀察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演示效果?實驗的設計很關鍵. 演示實驗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也是物理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設計時需要盡可能地發揮現有儀器的演示效果,也可以改進,采用新的嘗試,設計一些合理的、精彩的實驗以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應重視演示實驗,改革演示實驗教學,直觀形象地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在設計演示實驗時,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針對新課改的要求對演示實驗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設計演示實驗應體現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
常言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新課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設計聯系實際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有親切感,并自覺地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激起他們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促使其留心觀察生活,活學活用,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演示實驗的效益,主要看它是否能在學生大腦中建立起基礎物理現象的鮮明表象,還要看它是否能促進學生理解物理知識,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這就要求實驗能建立生動的物理情景,觸景生情,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物理實驗操作成功,而且現象明顯,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演示靜電能吸引輕小物體時,教師不妨改變傳統的用玻璃棒吸引碎紙屑的方法,改用玻璃棒去吸引學生手上的汗毛,讓學生在直接的感受中增加學習興趣.
二、設計演示實驗應盡可能利用學生身邊的器材進行創新設計
演示實驗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器材上都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更直觀明顯,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從而更加樂意去思考和想象.鼓勵學生用身邊的廢棄物做實驗,讓空礦泉水瓶、廢紙、小蠟燭頭都能廢物利用,使學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會覺得物理課堂與自己的生活很近.
比如,利用雞蛋能做很多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演示實驗.做壓強的實驗雞蛋握在手中,使勁握也難以破碎,但手拿雞蛋在碗邊輕輕一敲即破.說明:雞蛋緊握在手中時,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在碗邊輕敲時,受力面積小,壓強大.可見,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做大氣壓實驗將浸濕酒精的棉花放在廣口瓶內,點燃棉花,并讓它燃燒一會兒,然后將一只剝殼的熟雞蛋置于瓶口上,熟雞蛋在瓶內、外壓強差作用下,被壓入了瓶里.在演示“慣性”時,用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分別同時轉動,讓學生觀察哪個雞蛋先倒下?引導學生用慣性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做物體的浮沉實驗將一只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然后緩緩倒入清水稀釋、攪拌,隨著鹽水的不斷稀釋,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隨著增大,由漂浮狀態慢慢變成懸浮狀態,最終沉入杯底.這說明:浸在液體中物體的上浮和下沉,與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有關.上述舉出的只是讓演示實驗生活化的有限幾個例子,作為中學物理教師,只要我們善于和樂于到生活中去發現,就能找到更多這方面的素材,使我們的演示實驗更加成功.
三、設計演示實驗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其中
演示實驗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物理實驗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通常教師演示,學生看,但是很多實驗學生根本看不清,特別是后排的學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礙了學生智能和潛能的發展,直接影響學生實驗心理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實驗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總結,甚至在實驗操作上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的內容,多次重復,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演示實驗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學生不僅有顯示實驗技能的機會,又能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及能力的培養,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同時可領略物理學的思想,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例如在驗證“大氣壓的存在”的實驗時,教師不妨在課堂上把演示實驗交給學生完成.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個空的礦泉水瓶,往里面倒一些熱水,搖晃幾下后,將熱水倒出,并迅速蓋好瓶蓋,然后觀察現象.這個實驗可讓學生親身體驗、觀察、并激發他們思考,更加深刻地體會大氣壓的存在.
四、設計演示實驗,應有意識地將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中學物理的演示實驗大部分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對這些實驗的結果心知肚明,往往觀察現象會變成看熱鬧,演示實驗根本起不到啟思、激疑的作用.而探究性實驗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獨到之處.因此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將一些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
如在探究“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常規的方法是利用木塊和木板進行實驗,然后驗證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有關.但教師如果將實驗中的木塊改為學生腳上的鞋子,并創設情境:設想我們現在要進行拔河比賽,當然希望鞋底與地面的摩擦力能更大一些,讓你到鞋店購買比賽用鞋,可做哪些簡易實驗來挑出粗糙程度更大的鞋子?然后課堂討論方案,引導學生利用自己腳上的鞋子和木板進行探究.探究結束之后,學生還可以利用實驗數據比較誰腳上的鞋子的粗糙程度更大(更適合拔河比賽),增加了探究結果的應用性,也加深了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
五、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演示實驗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運用系統科學的觀察和方法,可以實現教學優化,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觀察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應用多媒體展示課堂實驗無法演示的宏觀的、微觀的、極快的、極慢的物理過程,從而突破時間以及空間的束縛,進行逼真的模擬,靈活地放大或縮小物理場景,將物理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于學生眼前,使學生認識加強,理解透徹.例如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教學,我先通過課本實驗引導學生得出: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進得越遠,再讓學生猜想:若表面絕對光滑、受到的阻力為0,小車將怎樣運動?這是無法用實驗驗證的,這時再引入伽利略推理,用CAI展示推理:小車以恒定不變的速度作勻速運動.這樣形成一種虛擬的理想場景,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責任編輯 羅 峰